[发明专利]一种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分析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97769.9 | 申请日: | 2019-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83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杨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智昂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5/28 | 分类号: | G01N25/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201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烧反应 输送系统 燃烧气 样品气 可燃气体爆炸 抽取系统 负压吸力 感应系统 极限分析 系统连接 气输送 压缩气 量程 有机可燃气体 可燃气体 氧气 燃烧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分析系统,包括燃烧气输送系统、燃烧反应系统、样品气输送系统、能检测燃烧反应系统内热量的反应感应系统、量程气输送系统以及压缩气负压吸力抽取系统,所述燃烧气输送系统和样品气输送系统分别与燃烧反应系统连接,且燃烧反应系统内设置有反应感应系统,所述压缩气负压吸力抽取系统连接在燃烧气输送系统和燃烧反应系统之间,且量程气输送系统连接在、样品气输送系统和燃烧反应系统之间,这里通过燃烧,能测出无机可燃气体和有机可燃气体,以及氧气的含量,更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分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分析系统。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医药化工、包装印刷、表面喷涂等)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及无机可燃气体,如何确保可燃气体安全输送及利用,防止火灾及爆炸危险事故发生,越来越受到国家及企事业单位关注及重视。随着环保要求及监管力度的提高,对气体浓度的监测的标准及精确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几年,医药化工、包装印刷、表面喷涂等行业废气排放标准的提出,如何确保浓度保证在可燃极限值以下,确保生产过程中废气安全达标输送及利用越来越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及关注。
通常可燃气体需要一定的安全裕度,一般用爆炸下限LEL的百分比表示,例如20%LEL。对于氧气,确保在一个安全范围内,在极限氧浓度下,没有足够的氧气进行爆炸,例如存在3-4%氧气,安全爆炸危险也可避免。同时,国家制定了相关标准规范,进一步确保监测技术健康有序发展,譬如国家标准规范《HJ 1013-2018固定污染源废气非甲烷总烃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规定了固定污染源废气中非甲烷总烃连续监测系统的系列要求。
工业过程可燃气体测量分析的快速LEL监测仪器通常为:催化燃烧,红外吸收分析仪,或者火焰电离检测器FID检测原理,对应用环境工况局限比较明显,其中主要缺陷分析如下:
催化燃烧虽然是温度方法,但是反应速度慢,容易失效,和催化剂中毒,维护量大、误报和失效风险高等;
红外吸收分析原理虽然相对稳定,但是NDIR红外存在光谱波长覆盖,和对混合有机物响应不确定性,响应时间,对测量气体温度要求,和二元对称结构气体,无机气体无响应等问题等;
FID是分析碳氢化合物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通过测量火焰中碳氢化合物燃烧形成的离子电流。原理虽然相对稳定快速,然而存在对无机气体无响应等问题。
为此,需要一种能够对有机气体和无机气体测量,以及测量氧气含量的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分析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分析系统,包括燃烧气输送系统、燃烧反应系统、样品气输送系统、能检测燃烧反应系统内热量的反应感应系统、量程气输送系统以及压缩气负压吸力抽取系统,所述燃烧气输送系统和样品气输送系统分别与燃烧反应系统连接,且燃烧反应系统内设置有反应感应系统,所述压缩气负压吸力抽取系统连接在燃烧气输送系统和燃烧反应系统之间,且量程气输送系统连接在、样品气输送系统和燃烧反应系统之间;
所述燃烧反应系统包括火焰单元总成,所述火焰单元总成包括容纳燃烧试验的腔室状火焰单元,且火焰单元内设置有燃烧器板,所述燃烧器板上设置有点火用的火花塞;
所述燃烧气输送系统包括与火焰单元连接的燃烧气输送管以及连接在燃烧气输送管上的燃烧气压力控制阀和燃烧气流量计;
所述压缩气负压吸力抽取系统包括负压吸气器、与负压吸气器连接的负压管以及连接在负压管上的负压压力阀和负压流量计,且负压管的末端连接到燃烧气输送管靠近火焰单元的一端上;
所述样品气输送系统包括与火焰单元连接的样品气输气管,且样品气输气管与负压管之间设置有样品气流量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智昂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智昂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977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