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极组件及具有该电极组件的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00740.1 | 申请日: | 2019-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862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胡乔舒;张益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10/058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赛恩倍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34 | 代理人: | 刘永辉;饶智彬 |
地址: | 352106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组件 具有 电池 | ||
一种电极组件,包括由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形成的卷绕单元。所述卷绕单元卷绕形成所述电极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极片单元,所述第一极片单元包括双极性集流体、第一活性层和第二活性层,所述双极性集流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活性层和所述第二活性层之间,所述第一活性层和第二活性层之间电子导通;所述第二极片包括复合集流体、第三活性层和第四活性层,所述复合集流体设置于所述第三活性层和所述第四活性层之间,所述第三活性层和所述第四活性层之间电绝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电极组件和具有该电极组件的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大、体积小、重量轻等优势,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电动汽车、可移动电子设备等领域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性能等相关需求越来越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电极组件。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电极组件的电池。
一种电极组件,包括由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形成的卷绕单元,所述卷绕单元卷绕形成所述电极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极片单元,所述第一极片单元包括双极性集流体、第一活性层和第二活性层,所述双极性集流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活性层和所述第二活性层之间,所述第一活性层和第二活性层之间电子导通;所述第二极片包括复合集流体、第三活性层和第四活性层,所述复合集流体设置于所述第三活性层和所述第四活性层之间,所述第三活性层和所述第四活性层之间电绝缘。
优选地,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密封所述电极组件的端部。
优选地,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一隔离膜和第二隔离膜,所述第一隔离膜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之间,所述第二隔离膜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背对所述第二极片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极片包括复数个第一极片单元,相邻第一极片单元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隔离膜。
优选地,所述第二极片位于所述电极组件的外侧,所述第一活性层较所述第二活性层远离所述第二极片,所述第四活性层较所述第三活性层远离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活性层的极性和所述第三活性层的极性相反。
优选地,所述第一活性层和所述第三活性层的极性相同,所述第二活性层和所述第四活性层的极性相同,且所述第一活性层的极性与所述第二活性层的极性相反。
优选地,所述双极性集流体包括导电层、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所述复合集流体包括绝缘层、第三金属层和第四金属层,所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三金属层和第四金属层之间。
优选地,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设置于所述第四金属层。
优选地,所述电极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一电解质层和第二电解质层;其中,所述第一电解质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活性层和所述第四活性层之间;所述第二电解质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活性层和所述第三活性层之间。
一种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和收容所述电极组件的壳体;其中,所述电极组件为上述所述的电极组件。
综上所述,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由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形成的卷绕单元。所述卷绕单元卷绕形成所述电极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极片中的第一活性层和第二活性层之间电子导通;所述第二极片中的第三活性层和所述第四活性层之间电绝缘,以实现电极组件内部串联结构,从而提高输出电压。如此,所述电极组件可最大限度利用电池的内部空间,并实现高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池中电极组件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007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板网机的无油滑块
- 下一篇:网络交换机及其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