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圆口铜鱼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02066.0 | 申请日: | 2019-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787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吴兴兵;杨德国;朱永久;何勇凤;李学梅;朱挺兵;孟子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C02F9/14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董路;王敏锋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氧 支水管 支路 紫外消毒器 氧气锥 主水管 循环水养殖系统 臭氧发生器 生物过滤器 臭氧气管 管段连接 氧气管 养殖桶 液氧罐 主水路 臭氧 圆口 臭氧消毒 管段连通 系统设计 循环水泵 养殖系统 增氧水泵 集水槽 冷水机 入水口 微滤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圆口铜鱼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循环主水路、臭氧支路和增氧支路,循环主水路包括养殖桶、微滤机、集水槽、循环水泵、冷水机、生物过滤器、紫外消毒器和循环主水管,臭氧支路包括臭氧发生器和臭氧气管,臭氧气管的一端与臭氧发生器连接,另一端与紫外消毒器和生物过滤器之间的循环主水管管段连通,增氧支路包括增氧支水管、增氧水泵、增氧气管、液氧罐和氧气锥,增氧支水管的两端分别与循环主水管位于紫外消毒器和养殖桶入水口之间的管段连接,氧气锥安装于增氧支水管上,增氧气管的一端与液氧罐连接,另一端与增氧支水管入口和氧气锥之间的增氧支水管管段连接。该系统设计合理,整个养殖系统的水可全部进行臭氧消毒和增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圆口铜鱼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口铜鱼循环水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铜鱼属,长江上游特有种,属典型河道洄游性和产漂流性卵鱼类,曾是长江上游的主要经济鱼类。目前,因受到水电开发、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圆口铜鱼自然种群资源衰减严重,灭绝风险日益加大。加强圆口铜鱼人工增殖放流成为保护和恢复圆口铜鱼种群资源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人工增殖放流,首先要实现人工养殖条件下圆口铜鱼驯养成活和性腺发育成熟。圆口铜鱼应激性强,对养殖环境要求较高,人工驯养成活率不高且不稳定。
目前关于圆口铜鱼驯养方式的报道为长江船体网箱、循环水养殖系统、可控生态池塘。采用长江船体网箱养殖时,对船体网箱放置地点要求较高,只有将其布置在水流相对较湍急的地方才能有效预防疾病(尤其小瓜虫病),提高成活率。长江船体网箱养殖过程中安全风险也较大,尤其汛期。另外,由于长江船体网箱养殖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影响,目前长江流域的船体网箱因环保要求已全部拆除。
圆口铜鱼属于底层鱼类,在可控生态池塘驯养环境下,一般在水体底层活动,另外,可控生态池塘面积一般较大(≥3亩),水质、水温等环境指标较难准确控制。因此,采用可控生态池塘驯养圆口铜鱼时,会因患病、活动异常等情况无法及时发现和环境指标不适宜,影响成活率。
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一种新型养殖模式,通过一系列水处理单元将养殖池中产生的费用处理后再次循环利用,具有环保、节水、省地、可控性强、低风险等优点,已经成功运用于海水鱼类的养殖。但是,现有循环水养殖系统用于养殖圆口铜鱼存在两个问题:①臭氧的添加位置不合适:现有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比较明确的臭氧添加位置有两种,一是加入到蛋白分离器中(仅适用于海水水源,不适合淡水水源);二是在水质处理单元的后端增加一个水质调节池,将臭氧添加到水质调节池中,由于水质调节池位于水处理单元的后端,臭氧添加量高易造成残留,添加量低影响消毒效果。增加水位调节池,必然占用安装场地空间,同时还要增加水泵和补水装置等设施,以保持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水体流量平衡,不至于出现某一个设备缺水或漫水的情况。②部分养殖水体未充分杀菌、消毒:为了提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增氧效果,一般采用通过氧气锥添加纯氧的方式增氧,即通过水泵将水泵入氧气锥中与纯氧混合,采用此种方式增氧时,现有的工艺为了保持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水体流量平衡,不出现某一个设备缺水或漫水的情况,采用两条管路系统向养殖池(桶)中进水,即其中一路利用水泵直接将回水槽(集水槽)的水泵入氧气锥,经过氧气锥加氧后进入养殖桶,不经过杀菌、消毒处理,甚至不经过生物处理。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圆口铜鱼循环水养殖系统,该系统简单,设计合理,整个养殖系统的水体可以全部进行臭氧消毒和增氧,且臭氧残余浓度低。
实现本发明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020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化水产养殖打捞箱
- 下一篇:一种鱼缸简易换水清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