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盾构隧道管片接触面螺栓孔包裹防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03126.0 | 申请日: | 2019-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54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沙成满;姚克勤;印兆麟;张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11/08 | 分类号: | E21D11/08;E21D11/38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李在川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盾构 隧道 管片 接触面 螺栓 包裹 防水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隧道管片接触面螺栓孔包裹防水装置,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一管片、第二管片与中部螺栓,所述第一管片与第二管片通过中部螺栓进行拼接,第一管片接缝面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槽底预置第一嵌入式弹性密封圈,第一套筒预置第一凹槽内,第二管片接缝面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槽底预置第二嵌入式弹性密封圈,第二套筒预置第二凹槽内,中部螺杆依次贯穿第二套筒与第一套筒;本发明通过采用环形封闭密封圈的形式对管片接缝处的螺栓孔施加三重密封防水效果,三个防水单元形成一个统一的防水整体,各自之间又紧密相关,通过螺栓孔处防水性能试验,对螺栓孔进行科学充分的防水保护,对工程中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和指导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盾构隧道两管片接缝防水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三重防水单元即一种盾构隧道管片接触面孔包裹防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时代不断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城市轨道交通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能缓解由于汽车大量发展而造成道路堵塞,有利于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盾构法凭借着施工质量高,全机械化,施工安全等优点,在各大城市的隧道工程中普遍应用。地铁隧道所处地下空间,地下渗漏水直接影响城市交通形象和地下隧道运营安全。随着城市隧道领域的不断拓展,多道防水在盾构管片接缝防水设计中也在不停的进步完善。
由于盾构隧道多缝的特点,渗漏水常见于与管片的环缝,纵缝的位置,而两个管片接缝处的中部螺栓孔也会渗漏水。在当前盾构隧道防水的研究设计现状中,对管片接缝处的中部螺栓孔的防水处理,也仅仅采用注浆等方式。而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诸多城市的地下隧道中,管片在螺栓孔处的渗漏水是普遍存在的,说明当前的螺栓孔处防水处理还需改进,应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设计。
因此,设计一种对螺栓孔处防水更加高效并且施工速度快,安装质量高的盾构隧道管片接触面螺栓孔防水装置成为一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进行设计了一种包裹密封防水,防水质量高,安装简单,便于施工的盾构隧道管片接缝处中间螺栓孔的密封包裹防水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具体技术方案:
一种盾构隧道管片接触面螺栓孔包裹防水装置,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一管片、第二管片与中部螺栓,所述第一管片与第二管片通过中部螺栓进行拼接,第一管片接缝面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槽底预置第一嵌入式弹性密封圈,第一套筒预置第一凹槽内,第二管片接缝面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槽底预置第二嵌入式弹性密封圈,第二套筒预置第二凹槽内,中部螺杆依次贯穿第二套筒与第一套筒,第一套筒右端面通过防水胶固定第一右侧弹性密封圈,第二套筒左端面通过防水胶固定第二左侧弹性密封圈,第一管片与第二管片的迎水侧的相对面均开设有卡槽,两个卡槽内均卡装密封垫。
所述第一嵌入式弹性密封圈、第一套筒组成左侧防水单元,所述第一右侧弹性密封圈与第二左侧弹性密封圈组成中间防水单元,所述第二嵌入式弹性密封圈、第二套筒构成右侧防水单元。
所述第一套筒左端外周开设第一套筒凹槽,第一套筒凹槽卡装第一左侧弹性密封圈,第二套筒右端外周开设第二套筒凹槽,第二套筒凹槽卡装第二右侧弹性密封圈。
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的槽底均开设有预留凹槽。
所述的迎水面侧防水密封垫为弹性密封垫或遇水膨胀条。
所述第一嵌入式弹性密封圈、第一左侧弹性密封圈、第一右侧弹性密封圈、第二左侧弹性密封圈、第二右侧弹性密封圈、第二嵌入式弹性密封圈均为三元乙丙橡胶弹性密封圈。
所述的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的凹槽内外缘的间距不小于20mm。
所述预置于第一凹槽内的第一嵌入式弹性密封圈通过防水胶进行固定,预置于第二凹槽内的第二嵌入式弹性密封圈通过防水胶粘通过防水胶进行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031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