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植物株型、产量等性状的新基因NAL8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04367.7 | 申请日: | 2019-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59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林鸿宣;陈可;郭韬;厉新民;单军祥;叶汪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N15/29 | 分类号: | C12N15/29;C07K14/415;C12N15/82;A01H5/00;A01H6/46;C12Q1/6895;G01N33/6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陈静 |
地址: | 20003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植物 株型 产量 性状 基因 nal8 及其 应用 | ||
1.一种调节植物株型性状或产量性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节植物中NAL8的表达或活性,从而调节植物株型性状或产量性状;所述NAL8的多肽是SEQ ID NO: 3所示氨基酸序列的多肽;所述植物为禾本科植物;
其中,(a)上调NAL8的表达或活性,从而使植株的株型性状或产量性状表现为:株高增加,每穗种子数增加或种子粒重增加,所述上调为:将NAL8的编码基因或含有该编码基因的表达构建物或载体转入植物中,或在发生NAL8第228位突变的植物中将突变体回复为NAL8野生型;或
(b)下调NAL8的表达或活性,从而使植株的株型性状或产量性状表现为:株高降低,叶宽降低,叶长增加或产量降低,所述下调为:在植物中敲除或沉默NAL8的编码基因或抑制NAL8的活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b)中,以特异性干扰NAL8的编码基因表达的干扰分子来沉默NAL8,以CRISPR系统进行基因编辑从而敲除NAL8的编码基因,以同源重组的方法敲除NAL8编码基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a)中,所述上调NAL8的表达或活性为在低表达NAL8的植物中进行上调,从而使植株的株型性状或产量性状表现为:株高增加,每穗种子数增加或种子粒重增加。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产量降低为每穗种子数减少,种子粒重减少,种子粒宽减少或结籽数降低。
5.一种调节植物细胞器发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i)上调低表达NAL8的植物中NAL8的表达或活性,从而使植株的线粒体、叶绿体稳定、发育正常,所述上调为:将NAL8的编码基因或含有该编码基因的表达构建物或载体转入植物中,或在发生NAL8第228位突变的植物中将突变体回复为NAL8野生型;或
(ii)下调植物NAL8的表达或活性,从而使植株的叶绿体或线粒体不稳定,所述下调为:在植物中敲除或沉默NAL8的编码基因或抑制NAL8的活性;
所述NAL8的多肽是SEQ ID NO: 3所示氨基酸序列的多肽;所述植物为禾本科植物。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ii)中,以特异性干扰NAL8的编码基因表达的干扰分子来沉默NAL8,以CRISPR系统进行基因编辑从而敲除NAL8的编码基因,以同源重组的方法敲除NAL8编码基因。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i)中,植株的线粒体、叶绿体稳定、发育正常时,植株的细胞器表现为:叶绿体垛叠结构,维持叶绿体数量,维持叶绿体内类囊体连续分布或维持光合产物及脂质产物量。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ii)中,植株的叶绿体或线粒体不稳定时,植株的细胞器表现为:叶绿体垛叠结构变薄,叶绿体垛叠数量减少,叶绿体垛叠结构不连续,叶绿体形状不规则,叶绿体内类囊体不连续分布,光合产物和脂类产物量减少。
9. 一种调节植物细胞周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 上调低表达NAL8的植物中NAL8的表达或活性,维持细胞周期的稳定性,所述上调为:将NAL8的编码基因或含有该编码基因的表达构建物或载体转入植物中,或在发生NAL8第228位突变的植物中将突变体回复为NAL8野生型;或
(B) 下调NAL8的表达或活性,从而调节细胞周期,增加处于G1期的细胞,减少处于分裂期、S期的细胞,或下调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所述下调NAL8的表达或活性为在植物中敲除或沉默NAL8的编码基因或抑制NAL8的活性;所述细胞周期相关基因选自CyCD4、CDKA1、CycA2;1、CycA2;2、CycA2;3、CycB2;1、CycB2;2、CDC20或CyCD4;1;
所述NAL8的多肽是SEQ ID NO: 3所示氨基酸序列的多肽;所述植物为禾本科植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0436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