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力系统负载侧调控装置、方法和负载调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04950.8 | 申请日: | 2019-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916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李璞;王吉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WERI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24 | 分类号: | H02J3/24;H02J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51 | 代理人: | 田恩涛;柯宏达 |
地址: | 英国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系统 负载 调控 装置 方法 系统 | ||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力系统负载侧调控装置、方法、智能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服务器装置,以及负载调控系统,负载调控系统由三部分组成:(i)电力系统负载侧调控装置;(ii)信息物联网支持平台;(iii)智能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电力系统负载侧调控装置计算出每个负载功率在允许范围内的可上调量和可下调量,通过信息物联网支持平台发送给智能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智能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综合电网,负荷,天气,历史数据等信息,算出综合负荷调节总量,并将总量智能地划分给每一个负载,通过信息物联网发送给电力系统负载侧调控装置,电力系统负载侧调控装置对每个负载做相应的调节,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电网平衡,符合智能电网运营需求。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电力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系统负载侧调控装置、电力系统负载侧调控方法、智能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服务器装置,以及负载调控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力系统中,所发电量必须与所需电量保持平衡。如果发电量超出所需电量,电网电压及频率会升高,同样地,如果低于所需电量,电网电压及频率会降低,偏离电网额定值。由于用电量在不断地变化,所发电量则要随时根据所需电量加以调整和控制。
传统的控制方法是调节火电厂的蒸汽流量及压力做快速短期调节,然后通过改变燃料流量来调节发电量。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清洁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和间歇性使得发电与用电的平衡更加难以保持。火电厂必须不断的改变电力输出以弥补清洁能源的不确定性发电量,并不得不频繁调节和启停,造成火电厂低负荷、变负荷低效运行,低负荷因数运行,频繁启停将大大减少电厂的寿命。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现有技术中从发电,输配电及用电多方面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发电与用电之间加入储能系统,便形成了一个能量缓冲区。储能技术是已经投入应用多年的技术,其中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导储能,电化学储能(电池),储热,液流电池等。近年来,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储能已被看作是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法之一,将高出的电量转换储存到电池里,在发电不足的情况下,电池可以将所储电能释放回电网。与其它储能技术相比,电池具有体积小,响应快,效率高,适用于电网调频调压。但在目前电力市场下,电池的费用仍然太高,而且化学电池的寿命短,回收及再利用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在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大框架下,用电负载侧智能管理是近年来提出的解决这一挑战性问题的策略方法之一,负载侧智能管理指的是根据电网平衡需要,控制负载用电量。而目前仅仅实现了发电不足的情况下关减部分电力负荷,在发电过剩时,增加电力负荷。如何利用智能电网和电力物联网框架进行更精准、更高效的负载侧智能管理,是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力系统负载侧调控装置、电力系统负载侧调控方法、智能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服务器装置,以及负载调控系统。
本公开提供的一种电力系统负载侧调控装置设置在供电侧与负载侧之间,包括电压调节装置、传感器装置、电能管理控制器和电压调节装置控制器;
传感器装置用于采集工作电压电流数据;
电能管理控制器用于根据工作电压电流数据,计算出负载的可调节范围,将负载的可调节范围反馈至信息物联网支持平台,接收信息物联网支持平台发出的负载调控指令,根据负载调控指令向电压调节装置控制器发出电压调节指令;
电压调节装置控制器用于根据电压调节指令,控制电压调节装置调节负载电压。
可选地,电能管理控制器具体用于:
获取工作电压电流数据;
根据工作电压电流数据,计算出负载功率可调节量;
将负载功率可调节量反馈至信息物联网支持平台;
接收信息物联网支持平台发出的指示负载功率调节量的负载调控指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WERI有限公司,未经WERI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049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