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行程调节功能的卧式千斤顶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07510.8 | 申请日: | 2019-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554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毛文学;陆文平;彭利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通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7/06 | 分类号: | B66F7/06;B66F7/28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叶美琴 |
地址: | 242300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盘体 下盘体 托盘 卧式千斤顶 伸缩连杆 锁紧机构 行程调节 装配凹槽 上下布置 相对两侧 组连接 底端 锁定 顶住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行程调节功能的卧式千斤顶,包括托盘,所述托盘包括上下布置的上盘体、下盘体,下盘体顶端中部设有装配凹槽,装配凹槽内设有与上盘体底端连接的伸缩连杆组,下盘体相对两侧中部分别设有用于顶起上盘体的第一调节机构、第二调节机构。本发明通过将托盘分为上盘体与下盘体且上盘体与下盘体之间通过伸缩连杆组连接,当现有托盘高度不满足使用要求时,可以提起上盘体,并通过第一调节机构、第二调节机构顶住上盘体,再由第一锁紧机构、第二锁紧机构分别锁定第一调节机构、第二调节机构,从而满足不同高度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千斤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行程调节功能的卧式千斤顶。
背景技术
千斤顶是一种具有行程调节功能的卧式千斤顶用钢性顶举件作为工作装置,通过顶部托座或底部托爪在行程内顶升重物的轻小起重设备。有机械式和液压式两种。在汽车检修维护行业中,液压千斤顶是维修钳工必备的工具之一。特别是在设备安装、拆卸时,需要用千斤顶将设备举起。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液压卧式千斤顶,主要包括机架部件、液压部件、起重机部件、托架部件和揿手,机架部件包括彼此平行设置的左墙板和右墙板,左墙板和右墙板之间通过螺栓、螺母组装后构成可拆卸连接,起重臂部件套装在左、右墙板的中间,托架部件安装在起重臂部件的前端。在举升时,通过反复揿下揿手,由液压部件推动起重臂部件往上扬起,最终由起重臂部件上的托架部件将重物顶升,具体技术方案可参见中国专利CN201210256675.3。
基于以上对现有技术的介绍,可知对于卧式千斤顶,由于限于起重机部件本身的行程限制,一般情况下,其起升高度是无法调节的,从而给使用者造成不便。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行程调节功能的卧式千斤顶。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具有行程调节功能的卧式千斤顶,包括托盘,所述托盘包括上下布置的上盘体、下盘体,下盘体顶端中部设有装配凹槽,装配凹槽内设有与上盘体底端连接的伸缩连杆组,下盘体相对两侧中部分别设有用于顶起上盘体的第一调节机构、第二调节机构。
优选的,第一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连接轴以及用于顶起上盘体的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三调节杆,第一连接轴垂直安装在下盘体侧部中间位置,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三调节杆的长度依次增大,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三调节杆第一端均与第一连接轴转动连接,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三调节杆第二端均呈半球形。
优选的,上盘体侧部设有用于收纳第一调节机构的第一收纳槽,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三调节杆均具有收纳在第一收纳槽并保持水平的第一位置状态以及与上盘体抵靠并保持竖直的第二位置状态。
优选的,上盘体侧部与第一调节机构相对应位置设有用于锁定第一调节机构的第一锁紧机构。
优选的,第一锁紧机构包括第一锁紧头和第一锁紧销,第一锁紧头固定在上盘体侧部中间位置,第一锁紧头设有与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三调节杆第二端相配合的第一球形锁紧腔,第一球形锁紧腔底部设有插入口,第一锁紧销竖直布置且其底端穿过第一锁紧头伸入第一球形锁紧腔内,并且第一锁紧销与第一锁紧头活动配合,第一锁紧销远离第一锁紧头一端设有第一限位板,第一限位板与第一锁紧头之间设有套装在第一锁紧销外部的第一弹簧;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三调节杆第二端均设有与第一锁紧销相适配的第一锁紧槽。
优选的,第二调节机构包括第二连接轴以及用于顶起上盘体的第四调节杆、第五调节杆、第六调节杆,第二连接轴垂直安装在下盘体侧部中间位置,第四调节杆、第五调节杆、第六调节杆的长度依次增大,第四调节杆、第五调节杆、第六调节杆第一端均与第二连接轴转动连接,第四调节杆、第五调节杆、第六调节杆第二端均呈半球形。
优选的,下盘体侧部设有用于收纳第二调节机构的第二收纳槽,第四调节杆、第五调节杆、第六调节杆均具有收纳在第二收纳槽并保持水平的第一位置状态以及与上盘体抵靠并保持竖直的第二位置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通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通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075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