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强海况条件的珊瑚海底培育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10363.X | 申请日: | 2019-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690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陈新平;何方;胡征宇;牛文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61/70 | 分类号: | A01K61/7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郑海峰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海况 条件 珊瑚 海底 培育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强海况条件的珊瑚海底培育装置及方法,用于珊瑚断枝及块状珊瑚断片海底培育。由珊瑚附着基、开孔、基座、竖向管桩构成。半球形结构使得任意方向作用于装置上的波流力指向圆心,对装置整体不产生倾覆力矩,其地基应力基本均布,抗滑稳定性好。多孔隙网状型式保证珊瑚不受泥沙沉积影响,且共生藻光合作用良好。中空竖向管桩在波流力作用下使得海底底床土壤向上充盈管桩内部,装置愈加稳定。本发明采用玻璃钢材质整体一次成型,工艺性优良,造价较低,浮重较小,便于潜水员布置安放,经济性显著,适用于强海况条件的珊瑚海底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与现实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生态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强海况条件的珊瑚海底培育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世界上公认的兼具高生物多样性与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作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还对保护海岸和旅游观光等具有显著意义。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对珊瑚礁过度开发和违规采挖等导致全球珊瑚大面积白化死亡,全球范围珊瑚资源的完整性和覆盖率正在急剧下降,亟待通过人为行动对珊瑚礁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国外开展珊瑚培育工作的时间较早,选择的区域多是台风影响较小的水域,珊瑚培育装置可直接放在海底,无须特别固定。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国内适合珊瑚培育的区域往往受台风影响较大,国外修复经验与培育装置难以直接适用于国内海况。由于目前珊瑚海底培育装置技术大多只从珊瑚生态角度进行考虑,未充分重视培育装置在恶劣海况下的稳固,所培育珊瑚的死亡率较高。
在当下诸多公开的技术专利中,培育装置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及大范围布置,水下安装较难,往往需要较大的水下工作量,且结构型式无法抵御台风影响与海浪的袭击,稳定性不佳,不适合我国受强海洋动力环境影响的海域,一次台风即可导致多年的培育成果付之东流,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对现有技术进行了创新,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强海况条件的珊瑚海底培育装置及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海况条件下保持稳定的珊瑚海底培育装置及方法,其制造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安装便利,生态功能与抗倾覆功能兼具,从而为海洋珊瑚生态修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实现上述技术功能,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强海况条件的珊瑚海底培育装置包括一作为珊瑚海底培育装置主体的多孔隙网状结构,所述的多孔隙网状结构均匀开设有大小相同的开孔,多孔隙网状结构的下方设有一段不开设开孔的架高段,多孔隙网状结构的底部与基座固定相连,所述的基座上均匀设有若干竖向管桩;
所述的珊瑚海底培育装置还包括珊瑚附着基,所述的珊瑚附着基主体呈底部密封的圆筒,圆筒底部设置有压入式紧固钉,压入式紧固钉的前端呈蘑菇状且中间留有空隙;蘑菇状端部在自然状态下无法通过开孔,在受压状态下空隙距离缩小可通过所述的开孔,
所述的珊瑚附着基通过压入式紧固钉和开孔的配合安装在多孔隙网状结构上。
优选的,所述的多孔隙网状结构由玻璃钢制成,制作较易。多孔隙网状结构相对密度在1.5~2.0之间,质量轻,浮重小,强度高,耐腐蚀且可设计性与工艺性优良,可实现不同尺寸系列化生产,利于潜水员海底布置安装,从而实现海底大规模珊瑚培育,经济性显著。
所述表面开孔随装置整体预制而成,大小相同,直径可按所需大小设定,用于固定珊瑚附着基,其分布均匀,使得装置整体构成多孔隙网状结构,彼此不形成遮蔽,可多样化布置培育珊瑚,提高小型珊瑚礁生态系统多样化,覆盖率较高。对于珊瑚断枝及块状珊瑚断片较长的海底培育周期而言,其网状结构一方面利于高沉积海域泥沙沉降,避免淤积致死珊瑚,从而提高所培育珊瑚的存活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珊瑚表面附着藻类的光合作用,促使珊瑚成长。
优选的,所述珊瑚附着基的圆筒主体由PVC圆管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未经浙江大学;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103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