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两栖植物喜旱莲子草处理不同生境下氮素污染的生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14680.9 | 申请日: | 2019-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797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游文华;胡安安;张惜嘉;任光前;杜道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10 | 分类号: | B09C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境 旱莲子 氮素 污染 习性 收割 无性繁殖 水体富营养化 快速生长 两栖植物 生境条件 生态修复 水陆两栖 土壤氮素 吸收能力 种植行 扦插 整合 生态 克隆 净化 种植 | ||
1.一种利用两栖植物喜旱莲子草处理不同生境下氮素污染的生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三种氮素污染的生境,分别为陆生生境、水生生境和水陆交互生境;
(2)在陆生生境下,选取氮素污染的土壤地块,对土壤地块进行杂草的清理以及地块的翻整与灌溉,然后在一定的行距和间距条件下,将喜旱莲子草种植在土壤地块上;待喜旱莲子草生长后,根据生长状况,每隔一定时间进行收割;
(3)在水生生境下,选取氮素污染的湖泊,在湖泊水面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生态浮岛,在生态浮岛上种植喜旱莲子草;待喜旱莲子草生长后,根据生长状况,每隔一定时间进行收割;
(4)在水陆交互生境下,选取湖滨带区域,在距离岸边水面一定距离的土壤上种植喜旱莲子草,并保持一定的行距和间距;待喜旱莲子草定植生长后,将植株先端置于氮素污染水体表面,使其在水面上匍匐生长、分枝形成网状结构,与岸边的分株形成连接的匍匐茎网络系统,根据生长状况,每隔一定时间进行收割;
(5)步骤(2)~(4)种植的喜旱莲子草,在每次收割后,对种植区域的土壤、湖泊和湖滨带区域的氮素含量进行测定;当土壤氮素含量低于2g/kg或水体氮素含量低于2mg/L时,在土壤地块以及湖滨带土壤进行深耕,移除喜旱莲子草的根系;同时移除湖泊以及湖滨带水面上的喜旱莲子草,进一步降低各生境下的氮素含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两栖植物喜旱莲子草处理不同生境下氮素污染的生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氮素污染的土壤地块的含氮量为2.58~5.28g/k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两栖植物喜旱莲子草处理不同生境下氮素污染的生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将喜旱莲子草种植在土壤地块上的种植方式为扦插;所述喜旱莲子草的行距和间距均为30-4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两栖植物喜旱莲子草处理不同生境下氮素污染的生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氮素污染的湖泊总氮的浓度为2.72~5.04mg/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两栖植物喜旱莲子草处理不同生境下氮素污染的生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生态浮岛间隔的一定距离为10-15m;所述生态浮岛总面积占湖泊总面积的5%~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两栖植物喜旱莲子草处理不同生境下氮素污染的生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种植喜旱莲子草的方式为扦插,穿过生态浮岛与水面接触;所述喜旱莲子草的行距和间距均为30-40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两栖植物喜旱莲子草处理不同生境下氮素污染的生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选取湖滨带底泥的含氮量为2.85~5.68g/kg。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两栖植物喜旱莲子草处理不同生境下氮素污染的生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距离岸边水面一定距离为10-20cm;所述行距和间距为10-20c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两栖植物喜旱莲子草处理不同生境下氮素污染的生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4)中,所述的喜旱莲子草为克隆片段,每株喜旱莲子草为含有2-3个节的克隆片段;所述克隆片段为从成熟的喜旱莲子草种群选取的匍匐茎片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两栖植物喜旱莲子草处理不同生境下氮素污染的生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4)中,所述种植喜旱莲子草时间为4月份;所述每隔一定时间进行收割是间隔1-3个月进行一次收割;所述收割时,对于陆生生境下种植的喜旱莲子草,地面以上茎叶进行收割处理;对于生态浮岛上种植的喜旱莲子草,生态浮岛以上茎叶进行收割处理;对于湖滨带区域种植的喜旱莲子草,地面以上茎叶进行收割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1468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