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海桥梁的柔性防撞护栏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15222.7 | 申请日: | 2019-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583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李涛;张邦;赖小颖;黄亚娥;孙浩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19/10 | 分类号: | E01D19/10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6100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跨海 桥梁 柔性 护栏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跨海桥梁的柔性防撞护栏系统,属于道路安全防护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防护组件,呈整列排布;第一栏杆,用于防护组件之间的连接固定,第一栏杆上安装有气囊弹射组箱,其中,防护组件包括柱体,柱体套接有可绕柱体旋转的内箱,内箱外环绕设有外箱,外箱箱壁通过绳体与气囊弹射组件连接,通过外箱旋转启动气囊弹射组件弹射气囊。本发明的防撞护栏系统可实现对车辆撞击护栏可起到缓冲作用,实现了车辆和桥梁护栏的弹性碰撞,有效降低车辆和乘车人员因刚性碰撞造成的伤害与损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安全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跨海桥梁的柔性防撞护栏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日益繁忙。交通事故在道路和桥梁地段发生最为频繁。为了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在公路与桥梁两旁分别安装有各种各样的防护栏,由于护栏杆为由铁质结构无弹性,刚性护栏这类护栏的防护能力强,但是汽车与护栏相撞时,在瞬间冲击荷载的作用下,护栏基本上不移动、不变形,碰掩过程中的能量吸收一是靠汽车本身的塑性变形,二是靠汽车与护栏之间的摩擦接触,三是靠汽车沿着护栏的爬高和汽车行驶方向的改变。对于护栏有效起到防护作用可能会出现,车辆与护栏相碰后改变其行驶方向与车道上的车辆发生次生事故,如图1所示。对于车辆在发生事故与护栏相撞后,护栏难以起到防护作用时,车辆会直接冲破护栏,后果难以估计,特别是对于桥梁护栏防护能力差的情况,车辆可能直接冲破护栏坠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海桥梁的柔性防撞护栏系统,对车辆撞击护栏可起到缓冲抗撞作用,并有效防止车辆与护栏碰撞后变向,降低冲击对车辆和乘车人员造成的伤害。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跨海桥梁的柔性防撞护栏系统,包括:
防护组件,呈整列排布;
第一栏杆,用于防护组件之间的连接固定,第一栏杆上安装有气囊弹射组箱,
其中,防护组件包括柱体,柱体套接有可绕柱体旋转的内箱,内箱外环绕设有外箱,外箱箱壁通过绳体与气囊弹射组件连接,通过外箱旋转启动气囊弹射组件弹射气囊。
本发明通过将防护组件呈阵列排布的方式来实现沿道路进行布设护栏,对行驶过往车辆起到防护作用,防护组件之间的间隔均匀,并通过第一栏杆将防护组件之间相连接起来,实现整体防撞护栏的连接稳定性,提高防撞护栏对抗冲击力时承受瞬间冲击力的载荷,本发明通过将防护组件设置成内外可绕柱体旋转的箱体,通过内外箱体与物体接触的滚动摩擦来代替现有技术中普通护栏与物体的接触摩擦,实现将车辆与护栏产生的撞击力通过滚动摩擦转移,从而减小车辆直接撞破护栏的可能性,提高护栏的防护安全性,特别是针对桥上护栏,最直接的作用是,避免车辆冲破护栏出现坠桥的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避免车辆与护栏碰撞产生方向偏移与正常行驶车辆发生二次事故,利用外箱与车辆接触时可产生形变或旋转的方式提供启动条件所需的拉动力,来触发气囊弹射组件内的触发器使气囊弹射出来,通过弹射的气囊对车辆起到柔性缓冲的效果,进一步吸收撞击产生的冲击载荷,所弹射出的气囊与第一护栏级防护组件之间呈90°夹角,相当于使车辆行驶方向驶向夹角处直至车辆停止,实现防止车辆与护栏碰撞后变向,有效降低冲击力对车和乘车人员的伤害。
优选的,柱体上具有用于限制内箱、外箱Z轴方向移动的限位板,外箱上方的柱体侧壁环绕开设有第一环槽,第一环槽通过第一卡箍对内箱、外箱Z轴方向移动限位。利用限位板用于限制内箱、外箱沿柱体高度方向的移动,来减小在碰撞过程中内箱、外箱沿高度方向产生的形变,保证其对冲击时产生的冲击载荷时产生有效旋转,利用滚动摩擦方式来转移冲击载荷力。
优选的,外箱、内箱与柱体同轴设置,外箱、内箱等高设置,内箱底面与外箱内底面连接。通过将外箱、内箱与柱体同轴设置的方式,使外箱、内箱可绕柱体旋转运动将冲击力通过滚动摩擦转移冲击力,并进一步设置内箱与外箱的连接方式,实现内箱与外箱所产生的旋转是连动的,保证对冲击力的转移效果,且将内箱设于外箱内侧可增强外箱相对强度使内箱、外箱在撞击过程中损坏程度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大学,未经浙江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152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