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上承式拱桥混凝土浇筑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16043.5 | 申请日: | 2019-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92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金玲玲;张可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4/00 | 分类号: | E01D4/00;E01D21/00;E01D10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智则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3 | 代理人: | 王昌贵 |
地址: | 24306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上承式 拱桥 混凝土 浇筑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承式拱桥混凝土浇筑方法,属于拱桥施工的技术领域。斜桩施工、承台施工、满堂支架搭设及拱形槽钢架铺设、弧形钢模板铺设在槽钢架上、拱圈施工采用中跨‑次边跨‑边跨的顺序施工,中跨或次边跨或边跨按顶部底部同时施工中部最后施工原则,利用中间施工的混凝土将顶部和底部的混凝土块完美结合进而将形成整体,拱圈主要采用间断施工,现场可多块混凝土浇筑,避免大体积混凝土连续作业的所导致的质量难以控制的情况出现,同时通过采用衔接模板在纵向混凝土块浇筑混凝土前安装,使纵向混凝土块连接更加紧密,避免了施工后期进行凿毛以及采用插入钢筋等措施,施工更为规范,使拱圈的施工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拱桥施工的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上承式拱桥混凝土浇筑方法。
背景技术
拱桥在我国多在城市及景观设计上使用,也有在跨越峡谷,高山漂流时采用,上承式拱桥采用主拱圈,上部立柱及腹拱结构,通过采用主腹拱结构使桥下水流分流,桥梁受力均匀,拱桥多采用斜桩、竖桩施工,以分解拱圈的侧压力。
在施工过程中,主拱圈的施工多采用下设满堂支架,采用一次性浇筑完成,然而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难度大,由于拱圈上一次混凝土重量,对安全及质量极其容易造成影响及破坏,故在现场操作过程,多采用多次浇筑,但在多次浇筑的过程中,浇筑的顺序及浇筑混凝土块之间的连接质量,均是技术人员研究的质量控制的关键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故此提出一种上承式拱桥混凝土浇筑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
一种上承式拱桥混凝土浇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拱桥斜桩的施工;
步骤二、拱桥承台的施工;
步骤三、拱桥满堂支架的搭设,将搭设完成后的满堂支架的顶部搭设为拱形的槽钢架;
步骤四、拱桥满堂支架拱圈下模板的施工:使用若干块弧形钢模板铺设在满堂支架顶部的槽钢架上,相邻两个弧形钢模板之间的缝隙采用密封条密封;
步骤五、拱桥拱圈的施工:中跨采用纵向三连施工,横向为三块施工,横向设置为钢筋连接,纵向设置为无钢筋连接,先绑扎纵向底部的顶部中心块和对应的底部施工块,待检查钢筋完质检合格后,安装纵向的衔接模板和横向的普通模板,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拆除衔接模板并重新安装至设计位置,后再绑扎纵向底部的顶部中心块两侧的中间块的钢筋,再浇筑纵向底部的顶部中心块两侧的中间块的混凝土;结束后再进行主拱圈纵向边的顶部及顶部远离完成浇筑混凝土一侧的下部混凝土,然后再施工中跨纵向边的顶部及下部两侧中间块的部位;中跨施工完后,再施工次边跨及边跨施工;
步骤六、拱桥满堂支架及下模板的拆除。
进一步优选的,在步骤四中所述弧形钢模板与拱形的槽钢架交错设置,所述弧形钢模板的底面上设有卡边,所述卡边匹配连接在槽钢架内。
进一步优选的,在步骤四中所述密封条的两侧均为向内凹陷的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的表面设有若干个阻流台阶。
进一步优选的,在步骤五中所述衔接模板的表面上设有若干个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包括若干个向外隆起的三角块,若干个所述三角块首尾相连。
进一步优选的,在步骤五中绑扎完钢筋后且在混凝土浇筑前在弧形钢模板的上表面上涂覆脱模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获得以下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160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