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鱼肉中次黄嘌呤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16386.1 | 申请日: | 2019-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233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邱彬;胡水生;罗子伊;傅志宏;袁椿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漳州致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83/00 | 分类号: | C08G83/00;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郭堃 |
地址: | 363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次黄嘌呤 鱼肉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合成 检测 传感器 荧光生物传感器 应用 氨基修饰 分析化学技术 传感器检测 特性构建 荧光 衡量 拓展 腐败 | ||
本发明公开了检测鱼肉中次黄嘌呤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及应用,包括氨基修饰的2D‑MOF材料的合成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检测鱼肉中次黄嘌呤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修饰的2D‑MOF材料的合成方法,本发明涉及分析化学技术领域。该检测鱼肉中次黄嘌呤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及应用,通过基于NH2‑Cu‑MOF材料的两点特性构建了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鱼肉中的次黄嘌呤以衡量鱼肉的新鲜度,传感器的荧光强度与次黄嘌呤浓度在10‑2000M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传感器检测次黄嘌呤的LOD为3.93M(S/N=3),同时,该传感器用于腐败鱼肉中次黄嘌呤的检测,所得结果与HPLC得到的结果接近,证明该传感器在实际样测定中的可能性,拓展了2D‑MOF的种类和荧光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化学技术领域,具体为检测鱼肉中次黄嘌呤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以及结晶分子材料因为其优异的物理或化学特性而得到广泛的应用,诸如吸附、分离、催化、传感以及药物装载,但是目前大部分的工作都是聚焦于3D-MOF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对于2D-MOF 则相对少得多,同时2D-MOF的潜在应用更为可观,2D-MOF因为其单位面积内相比较于3D-MOF具有更多的活性位点而在催化、传感等方面获得重视。
传统的2D纳米材料,诸如氧化石墨烯、石墨相碳化氮、过渡金属硫化物、氮化硼、硫族化合物、薄层金属氧化物、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以及黑磷等因为难于进行表面修饰而使得其应用收到限制,2D-MOF因为其组成特殊,具有易于修饰的有机配体作为组成部分而使得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对通过选择不同的有机配体可以使MOF得到不同的官能团修饰,例如氨基、羟基、巯基、叠氮基亦或是丙二腈修饰的MOF,这使得MOF能够满足于更多方向的应用要求。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检测鱼肉中次黄嘌呤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及应用,通过合成了一种新型氨基修饰的2D-MOF材料 (NH2-Cu-MOF),这一材料较之前报道的2D-MOF(如:Zn-TCPP(Fe))相比不仅具有POx模拟酶活性,同时表现出荧光活性,通过研究该材料的基于氨基化有机配体而产生的荧光特性与基于金属中心Cu2+而具有的POx模拟酶活性,利用NH2-Cu-MOF构建了一种检测次黄嘌呤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并在检测鱼肉中次黄嘌呤的应用。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检测鱼肉中次黄嘌呤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及应用,包括氨基修饰的2D-MOF材料的合成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检测鱼肉中次黄嘌呤的应用,所述氨基修饰的2D-MOF 材料的合成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将30mg的有机配体氨基对苯二甲酸溶解于6mL的DMF与3mL乙腈的混合溶剂中作为试管的底层;
S2、在底层的上方是用3mL的DMF与3mL的乙腈混合均匀的连接层,而最上层则是溶解有30mg Cu(NO3)2的3mLDMF与6mL乙腈的混合溶剂,因为混合溶剂中DMF的密度较乙腈大,因此三层溶液会出现分层,但是会随着时间而混合均匀;
S3、在三层溶剂混合时,有机配体与金属中心在连接层进行自组装而得到NH2-Cu-MOF材料;
S4、整个合成过程需要在40℃条件下静置24h,最后收集试管中的材料,利用DMF和二氯甲烷分别清洗三次,以除去材料结构中的溶剂分子,最后将材料在80℃真空条件下烘干备用;
本发明还公开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检测鱼肉中次黄嘌呤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T1、首先将合成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构建成传感器,然后选择测定腐败鱼肉中Hx的浓度,从超市中购买鱼肉后,在冰箱中放置1个月后取出进行实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漳州致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漳州致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163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