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经皮给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19867.8 | 申请日: | 2019-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138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7 |
发明(设计)人: | 陈铭;翟浩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37/00 | 分类号: | A61M37/00 |
代理公司: | 35204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松亭;游学明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经皮给药系统 低频超声 海绵骨针 皮肤 按摩皮肤 亲水药物 透过率 再利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经皮给药系统,包括海绵骨针和低频超声装置,所述的经皮给药系统先对皮肤进行低频超声处理,再利用海绵骨针按摩皮肤表面。本发明系统可以显著增强皮肤对于亲水药物分子的透过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皮给药系统。
背景技术
皮肤给药(Skin Drug Delivery)相比其他给药途径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避免肝脏首过效应;药物吸收不受消化道环境和胃肠道功能的影响;可缓释或控释给药;病人治疗的顺应性好;等等。然而,皮肤的本质是一种生物膜屏障,除了极少数的药物分子(分子量小于500Da且油水分配系数适中)可以通过皮肤角质层屏障,绝大部分的药物分子很难通过皮肤渗透吸收,因此,如何克服皮肤屏障,安全有效地将各种理化性质不同的生物大分子药物或活性物质经皮输送至病灶部位,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同时也是皮肤给药领域的研究难点和热点。
在所有的皮肤给药的促渗技术中,微针技术最具发展前景。微针技术自从1998年面世以来,已经逐渐发展出五大类别,包括实心微针、空心微针、可溶微针、涂层微针及相转化微针,主要用于疫苗接种,胰岛素给药和皮肤疾病的治疗等方面。然而,微针技术在皮肤疾病治疗上依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及瓶颈问题,包括:实心微针的微孔维持时间太短,微通道通常会在微针离开皮肤后的20min内自动闭合,这极大地限制了药物的经皮渗透量和生物利用度。微针贴片(包括可溶微针、涂层微针、空心微针等)的给药面积固定且相对较小(通常 1cm2),限制了其用于大面积皮肤病变的治疗。微针通常为阵列排布,在鼻翼等异面和非平坦区域难以发挥作用。
申请人从人工养殖的蜂海绵(Sponge Haliclona sp.)中分离纯化获得的蜂海绵骨针 (Sponge Haliclona sp.spicules),其末端尖锐,性质稳定且机械强度高(SiO2含量95%),形态单一且尺寸均匀(长度约120μm,直径约7μm),可作为一种微针技术应用于皮肤给药,有效促进模型药物(S.Zhang,et al.,2017)和纳米载体的经皮吸收(C.Zhang,etal., 2019)。SHS在小鼠活体皮肤上递送模型药物(葡聚糖,分子量10KDa)的效率是商业化实心微针200μm的大约15倍。然而,SHS用于皮肤给药仍然存在多个不足之处:1)SHS的促渗效果随着药物的分子量的增加而急剧减小;2)SHS的皮肤刺激性和其使用剂量有相关性,使用剂量越大,按摩强度越大,皮肤刺激性越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皮给药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经皮给药系统,包括海绵骨针和低频超声装置,所述的经皮给药系统先对皮肤进行低频超声处理,再利用海绵骨针按摩皮肤表面,之后再在皮肤表面敷药;或是对皮肤进行低频超声处理之后,在皮肤表面敷药的同时,利用海绵骨针按摩按摩皮肤表面。
优选地,所述的海绵骨针为蜂海绵骨针。
在本发明中,所述的超声频率为10-30KHZ。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超声频率为15-28KHZ。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1.海绵骨针与低频超声协同促渗系统可以显著增强皮肤对于亲水药物分子的透过率:相对于单独使用低频超声促渗技术或是单独使用海绵骨针促渗技术,两者的协同作用显著增强,对经超声作用后的皮肤再用海绵骨针进行按摩,骨针刺入皮肤角质层后,不仅可以新形成一些孔道,也会对原先形成的孔道起扩大增强的作用,从而使得皮肤对亲水性药物分子的转运效率增强;
2、蜂海绵骨针可刺入角质层打开皮肤屏障,并长时间滞留于皮肤角质层形成大量持续存在的微通道(至少72h),远高于传统微针作用皮肤后微通道停留的时间(2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198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置放射性粒子载体的腔道引流管
- 下一篇:一种新型励磁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