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AlGaN插入层的GaN基半导体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20133.1 | 申请日: | 2019-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01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峰;池田昌夫;刘建平;张书明;李德尧;张立群;杨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S5/343 | 分类号: | H01S5/343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铭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4 | 代理人: | 孙伟峰;阳志全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氮化镓 量子垒 铟镓氮 铝镓氮插入层 量子阱结构 量子阱 发光器件 半导体发光器件 氮化镓基半导体 发光均匀性 量子阱材料 量子阱生长 漏电 材料成型 插入层 陡峭度 应变能 原子级 减小 位错 积累 制作 平整 平衡 | ||
1.一种具有AlGaN插入层的GaN基半导体发光器件,包括量子阱结构(10),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阱结构(10)包括至少一组氮化镓量子垒(11)和铟镓氮量子阱(12),每组氮化镓量子垒(11)和铟镓氮量子阱(12)之间包括至少一层铝镓氮插入层(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AlGaN插入层的GaN基半导体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阱结构(10)为多量子阱结构,包括多组氮化镓量子垒(11)和铟镓氮量子阱(12),每相邻的两组氮化镓量子垒(11)和铟镓氮量子阱(12)中的所述铟镓氮量子阱(12)、所述氮化镓量子垒(11)的生长顺序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AlGaN插入层的GaN基半导体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阱结构(10)中,每层所述氮化镓量子垒(11)上均设有一层所述铝镓氮插入层(13),且所述氮化镓量子垒(11)的层数不少于所述铟镓氮量子阱(12)的层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AlGaN插入层的GaN基半导体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阱结构(10)中,最顶层的一组氮化镓量子垒(11)和铟镓氮量子阱(12)的所述铟镓氮量子阱(12)表面还依次生长有单独的氮化镓量子垒(11)和单独的铝镓氮插入层(13),所述量子阱结构(10)的顶部为所述单独的铝镓氮插入层(13)。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具有AlGaN插入层的GaN基半导体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20)及自下而上依次生长在衬底(20)上方的氮化镓缓冲层(30)、N型氮化镓层(40)、所述量子阱结构(10)、铝镓氮限制层(50)和P型氮化镓层(6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AlGaN插入层的GaN基半导体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化镓缓冲层(30)与所述量子阱结构(10)之间还包括N型掺杂铝镓氮形成的下部限制层(1a)和N型铟镓氮形成的下部波导层(1b),所述下部限制层(1a)、所述N型铟镓氮波导层(1b)自下而上依次生长于所述N型氮化镓层(40)上;所述量子阱结构(10)与所述铝镓氮限制层(50)之间还设有非掺杂铟镓氮波导层(2b)。
7.一种具有AlGaN插入层的GaN基半导体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衬底(20);
在所述衬底(20)上依次生长N型氮化镓层(40)、量子阱结构(10)、P型铝镓氮限制层(50)和P型氮化镓层(60);
其中,所述量子阱结构(10)的生长包括自下而上依次生长一层氮化镓量子垒(11)、至少一层铝镓氮插入层(13)和一层铟镓氮量子阱(12),且所述铝镓氮插入层(13)生长于所述氮化镓量子垒(11)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AlGaN插入层的GaN基半导体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阱结构(10)的生长步骤包括:至少两次重复地依次生长一层氮化镓量子垒(11)、至少一层铝镓氮插入层(13)和一层铟镓氮量子阱(12)。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具有AlGaN插入层的GaN基半导体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阱结构(10)的生长步骤包括:在完成最顶部的一组氮化镓量子垒(11)、至少一层铝镓氮插入层(13)和铟镓氮量子阱(12)的生长后,继续在最顶部的铟镓氮量子阱(12)上表面依次生长一层氮化镓量子垒(11)和至少一层铝镓氮插入层(13),使所述量子阱结构(10)顶部为铝镓氮插入层(1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AlGaN插入层的GaN基半导体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生长所述量子阱结构(10)前,还包括步骤:在所述N型氮化镓层(40)上依次生长N型掺杂铝镓氮形成的下部限制层(1a)和N型铟镓氮形成的下部波导层(1b);和/或,
在生长所述铝镓氮限制层(50)前,还包括步骤:在所述量子阱结构(10)表面生长非掺杂铟镓氮波导层(2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2013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