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降磨减阻工具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24308.6 | 申请日: | 2019-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73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4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石擎天;许建波;董亚;吕映辰;刘欣宜;石域亨;马御琛;董孟忱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阿斯贝瑞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7/04 | 分类号: | E21B7/04;E21B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399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阀座 弹簧 弹簧套管 上接头 弹性安装 下接头 阀瓣 减阻 密封圈 弹簧支撑面 管道内流体 两端压力 密封部位 密封性能 趋于平衡 使用寿命 轴向移动 钻井效率 扶正筒 螺纹 管柱 减小 流道 流体 钻井 组装 移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降磨减阻工具,包括下接头1,弹簧套管2,弹簧3,扶正筒4,阀座5,弹簧6,阀7,上接头8,密封圈9,阀瓣10,所述弹簧套管2通过螺纹与下接头1和上接头8连接,所述弹簧6与阀7一起弹性安装于弹簧套管弹簧支撑面21与上接头8之间,所述弹簧3与阀座5一起弹性安装于弹簧套管2与阀瓣10之间,阀座5端面上设计有流道52,当阀7与阀座5接触时可以造成流体过流面积急剧减小,从而使管道内流体加速推动阀7和阀座5向井底移动,阀7与弹簧套管2周向上设计有间隙71,可促使阀7两端压力逐渐趋于平衡,并在弹簧6的作用下实现阀7与阀座5分离,随后弹簧3推动阀座5加速撞击阀7,从而实现工具的振动,解决了现有工具需要管柱轴向移动等问题,结构简单,同时由于完成组装后密封部位不发生相对,提高了密封性能,延长了工具的使用寿命,提高了钻井效率,缩短了钻井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与天然气钻探工程井下工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在大斜度井、水平井等复杂结构井开采中能有效减少摩阻、传递钻压进而提高钻速和开采效率的新型降磨减阻工具。
背景技术
连续油管作业技术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柔性刚度及自动化程度高、可带压作业等特性,近年来获得飞速发展,目前该技术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常规钻杆、油管作业。随着大斜度井、水平井在钻井工程中应用的逐渐发展,特别是水平段钻进深度不断加大。钻具与井壁的摩阻越来越大,严重影响钻进速度,有时会造成管柱弯曲甚至锁定。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内外许多公司相继研发了各自的降磨减阻工具,用于降低钻具与井壁的摩阻,提高钻井效率。
降磨减阻工具主要应用于石油天然气钻井工程,用于使钻具在轴向上产生振动,将静摩擦力转变成动摩擦力,降低钻具钻钻进过程中与井壁之间的摩阻,实现钻头的高效破岩。现阶段常用的降磨减阻工具大多需要管柱轴向移动且结构复杂,密封件易损坏,使用寿命不长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降磨减阻工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结构复杂、密封件易损坏及需要管柱轴向移动等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在作业过程中,流体从上接头8内进入降磨减阻工具,随后进入到阀7流道内,在阀7上设计有导流斜面72。随着流道逐渐减小,通道内的流体对阀7沿流体方向形成推力,在克服了弹簧6的弹力后推动阀7向阀座5移动,当阀7与阀5接触后将会更进一步地减小流道面积,这会导致在腔室100内形成突然形成高压流体,高压流体将加速推动阀7和阀座5向流体方向继续移动,阀7向流体方向移动时会不断压缩弹簧6,同时腔室100内的部分高压流体沿阀7与弹簧套管2之间间隙向腔室200内流动,最终阀7的移动趋势会逐渐消失,并在弹簧6的作用下回弹,实现阀7与阀座5分离。阀7与阀座5分离后,高压流体沿阀座端面52流入下端工具,阀座5在弹簧3的作用下实现回弹,并加速撞击阀7,撞击作用在阀座端面52和阀的被撞击面76上,阀7再通过撞击面74撞击上接头的被撞击面81最终将撞击传递到上接头8及上部管柱中,最终实现将静摩擦转变为动摩擦。一次撞击完成之后,在弹簧3、弹簧6及流体压力的作用下阀7被撞击面76和阀座5端面52将再次贴合,从而导致腔室100内再次形成高压流体,这也是该结构降磨减阻工具周期性振动的原因。
附图说明
图1是新型降磨减阻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 下接头,2.弹簧套管,3.弹簧,4.扶正筒,5.阀座,6弹簧,7.阀,8.上接头,9.密封圈,10.阀瓣。
图2是阀座结构示意图;
图中,51.流体通道,52.阀座端面,53.阀座支撑筋,54.阀座的备用撞击斜面。
图3是撞击过程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阿斯贝瑞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阿斯贝瑞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243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