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小麦对白粉病抗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27655.4 | 申请日: | 2019-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264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吴丽芳;刘文博;倪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13/00 | 分类号: | A01G13/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王亚洲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小麦 白粉病 抗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提高小麦对白粉病抗性的方法,涉及植物生长调节控制技术领域,针对目前白粉病绿色防控技术缺乏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1)将褪黑素与溶剂混合后,加入水配制成褪黑素水溶液,所述褪黑素水溶液中褪黑素的浓度为50‑1000μM;(2)将配制好的褪黑素水溶液喷施于小麦。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显著降低小麦的白粉病发病,同时促进小麦植株的生长,提高生物量的积累达1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生长调节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小麦对白粉病抗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是世界上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的重要粮食作物。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引起的小麦白粉病几乎在所有小麦产区都有发生,是造成小麦减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白粉菌可以侵染小麦植株地上部分各器官,主要以叶片和叶鞘为主,也可引起颖壳枯死,使麦粒不饱满、甚至腐烂。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小麦的主产区,小麦因白粉病危害可导致减产10%左右,严重的可达20%以上。因此白粉病已经是我国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目前防治白粉病主要依赖于化学药剂、田间栽培模式的优化以及含有白粉病抗性基因或位点的小麦新品种选育。专利CN201410191243.8公开一种提高小麦白粉病抗性的方法,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小麦TaSSI2基因的RNAi转基因株系,从而提高转基因株系对白粉病的抗性;专利CN200610011129.8公开一种防治植物白粉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它由活性成分、填料和助剂组成,其中活性成分由三唑类杀菌剂与保护剂组成。喷施杀菌剂是化学药剂防控的主要手段,然而杀菌剂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目前市面上常规杀菌剂容易在农产品中残留和在水体中富集,对人畜健康以及环境造成危害。许多国家已经对农药展开重新登记审查,并且禁止使用某些杀菌剂或者限制其在某些作物上使用。因此急需研发新型绿色高效的防控技术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目前白粉病绿色防控技术缺乏。
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小麦对白粉病抗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褪黑素与溶剂混合后,加入水配制成褪黑素水溶液,所述褪黑素水溶液中褪黑素的浓度为50-1000μM;
(2)将配制好的褪黑素水溶液喷施于小麦。
优选的,所述溶剂为乙醇。
优选的,所述褪黑素水溶液中还加入终浓度为0.5‰的表面活性剂。
优选的,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吐温20或吐温80。
优选的,所述喷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配制好的褪黑素水溶液对小麦植株叶面进行喷施。
优选的,在小麦的幼苗期-灌浆期的发育阶段对小麦叶面进行喷施。
优选的,喷施量为以叶片出现液滴直至有液滴滴下为准。
优选的,喷施时间为在阴天或晴天;当喷施时间在晴天时,在太阳落山之后喷施,每隔一天喷施1次,喷施次数为2次。
优选的,若喷施后12h内下雨,重复喷施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对小麦的白粉病抗性具有显著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可以显著降低小麦的白粉病发病情况,使发病指数降低70%,同时促进小麦植株的生长,提高生物量的积累达10%以上;
(2)本发明中使用的褪黑素具有稳定,高效、廉价、环保以及易于使用的特点;本发明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可广泛用于小麦的生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276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