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预测重度电离辐射损伤死亡的标志物组合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27949.7 | 申请日: | 2019-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082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6 |
发明(设计)人: | 葛常辉;郑晓飞;付汉江;朱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68 | 分类号: | G01N33/68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秦梦楠 |
地址: | 100850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预测 重度 电离 辐射损伤 死亡 标志 组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预测重度电离辐射损伤死亡的标志物组合。本发明提供了可作为预测重度辐射受照射小鼠存活和死亡的指标的标志物组合,提出了其在预测重度辐射中预测死亡率中的应用。本发明在核爆炸、核事故、核恐怖袭击中,现场受伤人员尤其是大规模照射人群的分类救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辐射损伤及急性放射病早期检测及快速救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预测重度电离辐射损伤死亡的标志物组合。
背景技术
重度电离辐射可以导致人或动物死亡,但如果在照射后早期给予积极应对和对症治疗,则其中一部分重度受照人员可以存活。在大规模核辐射如核武器爆炸、核电站事故现场,包括救援人员在内的大规模人群,均可能收到大剂量照射进而导致重度电离辐射损伤,因此需要一种快速、可靠的诊断分类方法区分出受照人群的受照剂量,推断受照射损伤程度,对于其中重度照射人员需要尽快给予应对治疗,这部分人群接受治疗进行的越早,则受照射人员存活的可能性越高。然而目前的物理剂量计、生物剂量计等诊断技术难以实现这一目的,一方面这些剂量计或检测方法不够准确,仅仅能够估算受照剂量,另一方面耗时较长,尤其是基于细胞的生物剂量计方法如微核诊断技术需要48-72小时。同时,目前尚未有能够用于预测受照人员是否达到或超过致死剂量照射的方法。
目前已经有研究人员在小鼠和恒河猴中研究表明检测部分血清或血浆蛋白可以在照射后早期用于评估动物受照射的剂量,也是生物剂量计方法之一。现有文献和资料评估血浆或血清蛋白和细胞因子水平都是应用不同的照射剂量照射小鼠或猴,然后观察在照射后数小时或者数天之内的血浆蛋白和因子的水平,并与照射剂量或照射时间进行对比,然后得出血浆细胞因子的水平与照射剂量相关的结论。尽管当照射剂量高到一定程度时,受照射的人或动物必定死亡,也就是说受照剂量和动物死亡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现有技术研究是以动物群体进行的,并没有区分存活的受照射动物和死亡的受照射动物,而是将这些动物的血浆全部进行照前和照后对比,来分析受照射剂量和因子水平之间的关联,其实其本质是群体生物受照射剂量分析方法。然而事实是当受照射剂量达到致死剂量的临界点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会发生死亡的,动物是否死亡除了与照射剂量有关系外,还与动物个体之间的差异有关系,这种情况下,动物个体之间的细胞因子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上述方法则掩盖了试验中死亡动物和存活动物血浆因子水平之间的差异。
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研究将血浆蛋白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用于预测照射后动物死亡率或死亡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预测重度电离辐射损伤死亡的标志物组合。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用于检测待测样本中目标蛋白质的物质在制备产品中的应用;所述产品的用途为同时评估辐射照射剂量和预测辐射照射导致的死亡率或死亡可能性;所述目标蛋白质为如下(a1)-(a3)中的任一种:
(a1)IL6或IL-22或Urokinase或Resistin;
(a2)IL6和如下(b1)-(b3)中的至少一种的组合;
(a3)SAA和/或IL-1α和如下(b1)-(b3)中的至少一种的组合;
(b1)IL-22;
(b2)Urokinase;
(b3)Resistin。
本发明还保护用于检测待测样本中目标蛋白质的物质在制备产品中的应用;所述产品的用途为预测辐射照射导致的死亡率或死亡可能性;所述目标蛋白质为IL6、IL-22、Urokinase和Resistin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本发明还保护用于检测待测样本中目标蛋白质的物质在制备产品中的应用;所述产品的用途为在评估辐射照射剂量;所述目标蛋白质为所述目标蛋白质为IL-22、Urokinase、Resistin和IL-1α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279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