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含浸润剂废水吸附处理的吸附剂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29313.6 | 申请日: | 2019-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548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2 |
发明(设计)人: | 陆海;张小雨;王晓玲;王建辉;李广;高铎瑄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6 | 分类号: | B01J20/26;B01J20/28;B01J20/30;C02F1/28;C02F101/20;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宋平 |
地址: | 130118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剂 废水吸附 浸润剂 纳米四氧化三铁 污水处理技术 沸石分子筛 聚丙烯酰胺 聚合氯化铝 原材料成本 原材料来源 重金属离子 羟甲基淀粉 活性炭 达标排放 工艺制作 活性基团 麦饭石粉 氢氧化钠 磺化煤 重量份 竹炭粉 络合 去除 石斛 吸附 制备 螯合 污染物 废水 水质 交换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含浸润剂废水吸附处理的吸附剂,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该吸附剂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如下组分:磺化煤15‑21份、沸石分子筛40‑60份、麦饭石粉15‑25份、石斛叶10‑21份、氢氧化钠18‑25份、纳米四氧化三铁14‑18份、羟甲基淀粉15‑18份、聚合氯化铝3‑5份、竹炭粉13‑15份、聚丙烯酰胺3‑5份、活性炭5‑8份;本发明制备的用于浸润剂废水吸附处理的吸附剂,工艺制作简单,原材料成本低,原材料来源广泛,该吸附剂含有多种活性基团,可以与污染物发生络合、螯合、吸附、交换等反应,从而可以把水质中的油脂、COD、重金属离子以及SS去除,使得废水达标排放,经济效益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含浸润剂废水吸附处理的吸附剂。
背景技术
玻璃纤维池窑拉丝过程,需对玻璃纤维涂覆浸润剂,该浸润剂起着集束、粘合及改善原纱纺织性能的作用,由于在拉丝过程拉丝机头在高速运转,有大量的不同配方浸润剂被离心甩出进入废水池,同时清洁拉丝设备的废水也一起共同进入废水池中,形成大量的浸润剂废剂。浸润剂为乳化液,当它流入废水池与其他废水混合后,浓度虽有所降低,但仍然呈乳化状。
浸润剂废水是一种有机废水,其性质与所含浸润剂种类有关;通常,浸润剂可分为淀粉型、增强型和石蜡型等几类,这几类浸润剂的化学成分相差很大,即使是同一类浸润剂,由于产品的用途不同,化学组成的配方也有很大的差别。浸润剂废水结构复杂,品种繁多,化学稳定性高而生物可降解性低,从而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物。
对于浸润剂废水,现有的方法多采用过滤、吸附分离法进行处理,但是由于此类废水的成分较为复杂,即使经过滤吸附后,处理液的各项指标仍无法满足现有的环保标准,且处理流程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含浸润剂废水吸附处理的吸附剂,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处理液的各项指标满足现有的环保标准,简化处理流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含浸润剂废水吸附处理的吸附剂,所述吸附剂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如下组分:
磺化煤15-21份、沸石分子筛40-60份、麦饭石粉15-25份、石斛叶10-21份、氢氧化钠18-25份、纳米四氧化三铁14-18份、羟甲基淀粉15-18份、聚合氯化铝3-5份、竹炭粉13-15份、聚丙烯酰胺3-5份、活性炭5-8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所述磺化煤的粒径为0.8-1.1mm。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麦饭石粉的粒径为130-140目,且所述麦饭石粉中二氧化硅含量≥60%。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所述聚合氯化铝中氧化铝的含量≥30%。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所述竹炭粉的粒径为0.7-0.8mm。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所述羟甲基淀粉中有效物质含量≥95%。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所述聚丙烯酰胺为两性离子型聚丙烯酰胺、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的混合物。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所述活性炭为椰壳或果壳为原料制成,粒径0.4~3mm,强度≥90%,碘吸附值≥1000mg/g,比表面积650-1470m2/g。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所述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羟甲基淀粉、磺化煤与沸石分子筛混合,然后将混合物在30-35℃环境下搅拌1.5-3h;
(2)向步骤(1)所得的混合物中加入纳米四氧化三铁,搅拌20-30min,再依次加入麦饭石粉、石斛叶、氢氧化钠、聚合氯化铝、竹炭粉、活性炭和聚丙烯酰胺,每种加入后搅拌3-5min,混合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建筑大学,未经吉林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293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