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纺织提拉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32316.5 | 申请日: | 2019-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995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6 |
发明(设计)人: | 张荣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枣阳市博大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5C11/08 | 分类号: | D05C11/08;D05C15/16 |
代理公司: | 11616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魏蓓<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441200***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纺线 滑轨 纺织过程 滑缸 提拉 底座上表面 板下表面 错位连接 滑动安装 内侧表面 上端固定 提拉装置 左右两侧 穿线板 动滑轮 分线板 上表面 限位块 底座 拉断 位块 下穿 线板 纺织品 穿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纺织提拉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表面中部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滑轨,滑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滑轨内侧表面滑动安装有滑缸,滑缸之间固定连接有纺线板,纺线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纺针,并且纺线板中间内部设有纺线孔,纺线孔和纺针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并且纺线孔和纺针之间相互错位连接,所述滑轨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上表面放置有分线板。本发明实现在纺织过程中能够方便的对纺线进行提拉,大大提高纺织的效率,并且在提拉过程中纺线依次通过上穿线板、动滑轮以及下穿线板,最后穿过纺线孔并由纺针进行纺织,能够有效的避免纺线在纺织过程中出现拉断的现象,使其纺织的效果更好,确保纺织品的纺织质量,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纺织领域领域,具体是一种纺织提拉装置。
背景技术
纺织原意是取自纺纱与织布的总称,但是随着纺织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非织造纺织材料和三维复合编织等技术产生后,纺织不仅是传统的纺纱和织布,也包括无纺布技术,三维编织技术,静电纳米成网技术等。纺织大致分为纺纱与编织两道工序。中国纺织的起源相传由嫘祖养蚕冶丝开始,考古则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考古遗址上发现了骨针,为已知纺织最早的起源;至新石器时代,发明了纺轮,使得冶丝更加便捷;西周则出现了原始的纺织机:纺车、轈车;汉朝时发明了提花机,明朝宋应星编撰天工开物将纺织技术编入其中。中国最著名的纺织品莫过于丝绸,丝绸的交易带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通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了西方的商业与军事。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发展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
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传统的纺织装置在进行纺织时,比较容易发生断线的情况,造成纺织的产品质量较差,且传统的纺织装置在进行纺织时对纺线的提拉较差,导致纺织的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纺织提拉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纺织提拉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表面中部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滑轨,滑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滑轨内侧表面滑动安装有滑缸,滑缸之间固定连接有纺线板,纺线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纺针,并且纺线板中间内部设有纺线孔,纺线孔和纺针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并且纺线孔和纺针之间相互错位连接,所述滑轨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上表面放置有分线板,并且分线板上表面设有贯穿的分线孔,分线孔的数量与纺线孔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所述分线板正上方设有固定架,固定架上下两侧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上穿线板和下穿线板。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下表面四个角落分别固定连接有底脚,底脚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座。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座上表面固定安装有电气控制装置,电气控制装置与滑缸之间电性相连。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分线板左右两侧表面设有固定孔,并由固定孔通过螺纹固定销进行螺纹固定。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穿线板左侧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下端固定于底座上表面左侧。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上表面左侧固定安装有轴套,轴套上方转动安装有纺线辊,纺线辊位于支撑杆的左侧。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架右侧表面固定连接有滑轮杆,滑轮杆在远离固定架一端安装有动滑轮。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分线孔内表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枣阳市博大纺织有限公司,未经枣阳市博大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23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