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改良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34287.6 | 申请日: | 2019-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403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牛美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万水净水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02;C02F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川律师事务所 11643 | 代理人: | 张超 |
地址: | 100018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体底泥 底泥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高效聚合氯化铝 改良 底泥污染物 生物促生剂 沉水植物 持续搅拌 反硝化菌 光合菌剂 过氧化钙 技术手段 水体水域 挺水植物 原位去除 应用性 曝气 种植 恢复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改良方法,通过向底泥中依次投加过氧化钙、高效聚合氯化铝、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分子量为800万~1200万);持续搅拌、曝气0.5~1小时、向底泥中依次投加反硝化菌剂、光合菌剂和生物促生剂;种植挺水植物或/和沉水植物等技术手段,不仅可原位去除底泥污染物,还可同时恢复上覆水体水域环境,应用性强,经济合理,方法可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治理技术领域,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改良方法。
背景技术
河道底泥是黑臭水体重要的污染物来源,经过长期的沉积与吸附作用,底泥中赋存了大量重金属污染物、营养元素污染、难降解的有机物等。当有机污染物含量过高时,好氧微生物活动剧烈,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气,造成水体缺氧,有机物在缺氧状态下不完全降解而产生氨氮、硫化物、挥发性有机酸等致臭物质;铁、锰金属元素与硫作用产生的化合物被腐殖酸和富里酸吸附络合形成致黑化学物质。底泥与水体时刻发生物质交换,源源不断地向水体释放污染物质,对水体环境造成长期破坏。
目前,污染底泥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原位处理技术和异位处理技术。异位处理技术主要有底泥疏浚技术,其优点是见效快,技术成熟,有专业的疏浚设备、疏挖工艺流程,但底泥疏浚技术成本较大,对疏浚底泥深度要求精确,疏浚不当,不仅不能有效控制底泥污染物,还会加重上覆水体的污染,对疏挖区底栖生物会造成影响。原位技术可以避免疏浚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不需要寻找额外的处理处置场地。原位处理技术主要由原位覆盖和原位钝化技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的原位钝化技术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青睐,生物修复因其环境友好、修复效果持续时间长、微生物繁殖速率高等优点受到广泛推崇。
化学法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的方法来降低沉积物中污染物质的溶解性、迁移性和毒性,一般投加在沉积物表层,固化或无害化沉积物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修复黑臭、富营养化水体沉积物的目的。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生物本身的生长增殖等代谢活动,消耗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修复被污染的环境,同时进一步强化水环境的生态稳定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改良方法,在对底泥污染物原位去除的同时,可恢复上覆水体水域环境,应用性强,经济合理,方法可行。具体内容如下:
原位改良上述黑臭水体底泥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向底泥中依次投加过氧化钙、高效聚合氯化铝、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分子量为800万~1200万),在投加过程中进行搅拌处理;
步骤b、持续搅拌10~30分钟后,曝气0.5~1小时;
步骤c、向底泥中依次投加反硝化菌剂、光合菌剂和生物促生剂;
步骤d、2天后,种植挺水植物或/和沉水植物。
作为本发明更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a中的过氧化钙投加量为100g/m3~300g/m3。
作为本发明更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a中的高效聚合氯化铝以连续喷洒方式均匀注射到所述的底泥中。
作为本发明更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a中的高效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50g/ m3~200g/m3。
作为本发明更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a中的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用水溶解成0.2%~0.5%浓度,投加量为2~5ppm。
作为本发明更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c中的反硝化菌剂投加量为0.2g/m3~2g/m3,有效活菌数≥1.0×108个/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万水净水剂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万水净水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42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去除干化污泥中的重金属电击法
- 下一篇:酸性铵盐沉钒废水综合利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