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维数字梁场、构建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34332.8 | 申请日: | 2019-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638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发明(设计)人: | 刘道学;唐晓婷;胡伟;赵夕国;李亮;刘振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徽中铁工程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7/05 | 分类号: | G06T17/05;G06T17/10;G06F30/13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李涛 |
地址: | 230023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维 数字 构建 方法 计算机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维数字梁场的构建方法,属于信息化管理技术领域。它包括:基于GIS技术构建梁场的三维地理信息GIS模型;基于BIM技术构建BIM模型库,所述BIM模型库包括基础模型和构件模型;将基础模型和构件模型与梁场中的基础设施、工装设备、台座、人员、构件对应关联;采集梁场生产信息;加载基础模型,并且基于所述梁场生产信息,在三维地理信息GIS模型中的对应位置加载对应构件模型,按照预设规则更新,并发送至显示终端,并发送至显示终端。本发明通过构建的三维梁场BIM模型和三维地理信息GIS模型能够模拟梁场的真实场景,将模型与梁场中的构件对应关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BIM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设备定位技术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维数字梁场、构建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预制梁是采用工厂预制,再运至施工现场按设计要求位置进行安装固定的梁,是桥梁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产品。随着工程建筑行业的发展,梁跨结构的使用越来与越频繁,并且大型工程建筑必须用到梁跨结构,如铁路、桥梁等,大量梁跨结构的使用,对梁场的制梁也带来一定的压力。
梁场作为预制梁的生产场所,其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是预制梁质量和工期的重要保障。目前的梁场生产过程中,还是依靠人工进行制梁过程的监督,通过纸质文档记录质量、进展等过程信息,容易存在监管不到位,监督过程不可追溯,生产质量统计困难的问题,导致现场技术人员无法及时了解现场生产管理情况,影响预制梁的质量和工期。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目前梁场生产过程中通过纸质文档记录管理造成的监管不到位、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维数字梁场、构建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它通过BIM技术、信息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对梁场生产过程进行精确管控,在三维可视的模型中,对梁的生产工序,以及梁场架设工程信息进行展示,以便及时掌握梁场生产进度等。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三维数字梁场的构建方法,包括:
基于GIS技术构建梁场的三维地理信息GIS模型;
基于BIM技术构建BIM模型库,所述BIM模型库包括基础模型和构件模型;
将基础模型和构件模型与梁场中的基础设施、工装设备、台座、人员、构件对应关联;
采集梁场生产信息;
加载基础模型,并基于所述梁场生产信息,在三维地理信息GIS模型中的对应位置加载对应构件模型,按照预设规则更新,并发送至显示终端。
本方案BIM模型库中的基础模型和构件模型与现实梁场中的基础设施、工装设备、台座、人员、构件一一对应,根据现实梁场生产过程中基础设施、工装设备、台座、人员、构件状态的变化,实时调取BIM模型库中对应的模型到三维地理信息GIS模型相应的位置,以实现三维数字梁场与现实梁场的孪生,达到梁场管理可视化的目的,便于对梁场生产过程进行精确管控,以解决目前梁场生产过程中通过纸质文档记录管理造成的监管不到位、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采集梁场生产信息,包括:
接收生产排程系统发送的对应构件所处的工序信息;
接收物联网系统发送的对应工装设备、台座、人员的状态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物联网系统发送的对应构件的状态信息,包括:
基于GPS卫星定位技术,接收工装设备的位置信息;
基于称重传感技术,接收台座上重量变化信息;
基于RFID技术,获取梁场中构件的身份信息、位置信息、以及生产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徽中铁工程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徽中铁工程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43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