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尾管悬挂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36139.8 | 申请日: | 2019-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79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张瑞;杨德锴;李夯;阮臣良;马兰荣;廖洪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23/01 | 分类号: | E21B23/01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刘硕;刘华联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挂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尾管悬挂器,尤其是驱动机构可回收的尾管悬挂器,属于石油固完井井下工具领域,其包括外部装置,其包括设有卡瓦的悬挂机构,以及能够推动所述悬挂机构使卡瓦撑开的回接筒;内部装置,其包括坐挂驱动机构,所述坐挂驱动机构能够通过塞帽连接并驱动所述回接筒移动;其中,所述外部装置在固井施工后留在井内,所述内部装置在固井施工后提出井口。本发明在坐封完成后,坐挂驱动机构在固井施工后提出井口,消除了坐挂驱动机构长期留在井内这个潜在的风险点和薄弱点,大幅提高的尾管悬挂器的耐压和管柱密封的长久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尾管悬挂器,尤其是驱动机构可回收的尾管悬挂器,属于石油固完井井下工具领域。
背景技术
尾管悬挂器是目前石油勘探开发中常用的井下工具,其根据坐挂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机械式、液压式和液压机械双作用式等三种类型,而液压式尾管悬挂器应用最为广泛。液压尾管悬挂器是通过管内憋压,启动尾管悬挂器液缸。目前,为解决深井、小间隙井、大位移井等复杂井况下的尾管固井难题,国内相继研发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液压式尾管悬挂器,其具有高承载、下入可靠性高等特点。
但是,传统的液压式尾管悬挂器的坐挂驱动机构设计在悬挂器本体外部,固井施工结束后将长期留在井内,由于坐挂驱动机构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橡胶密封件,而橡胶密封件长期在井内的高温高压环境下易老化,导致坐挂驱动机构处密封失效,从而影响整个井筒的密封长久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尾管悬挂器,其在坐封完成后,坐挂驱动机构在固井施工后提出井口,消除了坐挂驱动机构长期留在井内这个潜在的风险点和薄弱点,大幅提高的尾管悬挂器的耐压和管柱密封的长久性。并且,塞帽能够有效的防止悬挂机构在尾管下入过程中提前坐挂,提高了施工的安全可靠性。
为了实现以上发明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尾管悬挂器,包括:
外部装置,其包括设有卡瓦的悬挂机构,以及能够推动所述悬挂机构使卡瓦撑开的回接筒;
内部装置,其包括坐挂驱动机构,所述坐挂驱动机构能够通过塞帽连接所述回接筒,所述塞帽在所述坐挂驱动机构启动前处于锁定状态,从而固定住所述回接筒,并在所述坐挂驱动机构启动后处于解锁状态,从而驱动所述回接筒移动;
其中,所述外部装置构造成在井下施工作业后留在井内,而所述内部装置构造成能够在井下施工作业后提出井口。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坐挂驱动机构包括芯轴,所述芯轴的外部设置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内设置活塞,所述活塞的端部伸入到所述塞帽内并与之连接;
其中,所述活塞在坐挂前处于上游的第一位置,并通过第一剪钉与所述芯轴相连,在坐挂时第一剪钉剪断,所述活塞向下移动,并通过所述塞帽推动所述回接筒向下移动,以使所述悬挂机构的卡瓦撑开。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活塞的端部设置有活塞连接筒,所述活塞连接筒上固定有能够推动所述塞帽向下移动的坐挂套。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活塞将所述液压缸的内部的空间分为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
所述芯轴上沿径向设置有传压孔,所述传压孔连通所述上部空间,所述液压缸的下端的外壁上设置有泄压孔,所述泄压孔连通所述下部空间;
在坐挂时,在芯轴的中心流道内投入憋压球,使芯轴内的压力增大,芯轴内的液体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传压孔进入到第一空间内,并推动所述活塞向下移动。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塞帽包括与所述芯轴相连的固定套筒,所述固定套筒的下方设置有连接所述回接筒的坐挂推动装置;所述固定套筒和所述坐挂推动装置之间通过外侧的连接体相连。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体的内侧设置有隔离所述固定套筒和所述坐挂推动装置的腔体,所述坐挂套位于所述腔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61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