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组合管程式深冷工质气化换热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37286.7 | 申请日: | 2019-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140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陈永东;倪利刚;吴晓红;于改革;闫永超;彭小敏;韩冰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F28F9/24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 程式 工质 气化 设备 | ||
1.一种组合管程式深冷工质气化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管箱Ⅰ(1)、管箱Ⅱ(2)、壳程(3)和管箱Ⅲ(4);还包括连通管箱Ⅰ(1)的空间、管箱Ⅱ(2)的空间与管箱Ⅲ(4)的空间的换热管组(5),所述换热管组(5)贯穿所述管箱Ⅱ(2)和壳程(3)设置;所述管箱Ⅰ(1)上设有用于输入管程介质的管程介质进口(a),管箱Ⅲ(4)上设有用于输出管程介质的管程介质出口(b),壳程(3)上分别设有用于输入壳程介质的壳程介质进口(c)和用于输出壳程介质的壳程介质出口(d);
所述管箱Ⅰ(1)包括通过管箱筒体Ⅰ(12)连接的封头Ⅰ(11)和设备法兰Ⅰ(13),管箱Ⅱ(2)包括通过管箱筒体Ⅱ(22)连接的设备法兰Ⅱ(23)和兼做设备法兰的管板Ⅰ(21),管箱Ⅲ(4)包括通过管箱筒体Ⅲ(42)连接的封头Ⅱ(41)和设备法兰Ⅲ(43),壳程(3)包括壳程筒体(33)和分别设置在壳程筒体(33)两端的兼做设备法兰的管板Ⅱ(31)、管板Ⅲ(32);所述设备法兰Ⅰ(13)与管板Ⅰ(21)之间法兰连接,设备法兰Ⅱ(23)与管板Ⅱ(31)之间法兰连接,管板Ⅲ(32)与设备法兰Ⅲ(43)之间法兰连接;所述管程介质进口(a)设置在封头Ⅰ(11)上,管程介质出口(b)设置在封头Ⅱ(41)上,壳程介质进口(c)和壳程介质出口(d)分别设置在壳程筒体(33)的两端;
所述换热管组(5)包括换热管束Ⅰ(51)、换热管束Ⅱ(52)和换热管束Ⅲ(53);所述换热管束Ⅰ(51)和换热管束Ⅲ(53)的两端部均呈贯通状,所述换热管束Ⅱ(52)的一端部呈贯通状、另一端部呈封闭状;所述换热管束Ⅱ(52)贯穿管板Ⅱ(31)设置,且换热管束Ⅱ(52)的贯通端与管箱Ⅱ(2)的空间连通,换热管束Ⅱ(52)的封闭端设置在壳程(3)的空间内;所述换热管束Ⅰ(51)贯穿管板Ⅰ(21)设置,且换热管束Ⅰ(51)插入换热管束Ⅱ(52)内,所述换热管束Ⅰ(51)一端与管箱Ⅰ(1)的空间连通,换热管束Ⅰ(51)的另一端靠近换热管束Ⅱ(52)的封闭端设置,且换热管束Ⅰ(51)的通道与换热管束Ⅱ(52)的通道连通;所述换热管束Ⅰ(51)的外管面与换热管束Ⅱ(52)的内管面之间,设有用于支撑换热管束Ⅰ(51)和流通管程介质的螺旋形翅片(54);所述换热管束Ⅲ(53)的两端部均呈贯通状,且换热管束Ⅲ(53)贯穿管板Ⅱ(31)和管板Ⅲ(32)设置,所述换热管束Ⅲ(53)的一端与管箱Ⅱ(2)的空间连通,换热管束Ⅲ(53)的另一端与管箱Ⅲ(4)的空间连通;
所述管箱Ⅰ(1)的空间和换热管束Ⅰ(51)的管内通道组成本换热设备的第一管程,换热管束Ⅱ(52)的管内通道、管箱Ⅱ(2)的空间、换热管束Ⅲ(53)的管内通道和管箱Ⅲ(4)的空间组成本换热设备的第二管程,壳程(3)的空间为本换热设备的壳程;
所述换热管束Ⅰ(51)与管箱Ⅰ(1)空间连通的一端为进口端,换热管束Ⅰ(51)的靠近换热管束Ⅱ(52)封闭端的另一端为出口端,所述换热管束Ⅰ(51)自其进口端穿过管箱Ⅱ(2)并通过换热管束Ⅱ(52)的贯通端插入换热管束Ⅱ(52)中,所述换热管束Ⅰ(51)穿过管箱Ⅱ(2)的一段为第一管段,所述换热管束Ⅰ(51)位于换热管束Ⅱ(52)中一段为第二管段;
管程工质通过换热管束Ⅰ(51)的进口端进入换热管束Ⅰ(51),且管程工质通过换热管束Ⅰ(51)的出口端进入换热管束Ⅱ(52),并通过换热管束Ⅱ(52)的贯通端进入管箱Ⅱ(2),然后经管箱Ⅱ(2)进入换热管束Ⅲ(53)中;在此过程中,第一管段中的管程工质与管箱Ⅱ(2)中的管程工质发生热交换,第二管段中的管程工质与换热管束Ⅱ(52)中的管程工质发生热交换,换热管束Ⅱ(52)、换热管束Ⅲ(53)中的管程工质在运行过程中与其外侧的壳程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防止了换热管束Ⅰ(51)、换热管束Ⅱ(52)和换热管束Ⅲ(53)外侧发生结冰现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管程式深冷工质气化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束Ⅰ(51)、换热管束Ⅱ(52)和换热管束Ⅲ(53)均平行于壳程(3)的轴向设置;所述换热管束Ⅰ(51)和换热管束Ⅱ(52)均位于换热管束Ⅲ(53)的下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728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