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波辅助木质素氢解制备生物油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38162.0 | 申请日: | 2019-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570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周铭昊;蒋剑春;叶俊;刘朋;夏海虹;李静;王奎;徐俊明;刘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东莞市百大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1/08 | 分类号: | C10G1/08;C10G1/06;B01J19/12;B01J29/76 |
代理公司: | 南京申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74 | 代理人: | 邱兴天 |
地址: | 21004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波 辅助 木质素 制备 生物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波辅助木质素氢解制备生物油的方法,属于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领域。在微波辅助条件下,以低碳醇为反应溶剂,以负载型复合金属氧化物为催化剂,对木质素在60~180℃下催化氢解30~120min,制得生物油;木质素与催化剂质量比为1∶20∶1,所述负载型复合金属氧化物由活性组分和载体组成,活性组分为Cu、Me1和Me2,Me1为Ni、Co、Mg、Zn或Ca中任一种,Me2为Al或Fe中的任一种,载体为HSZ分子筛。该方法结合微波作用可实现温和条件下木质素催化转化,所使用的催化剂价格低廉,有利于工业化生产;生物油收率为60.8%~70.8%,制得的生物油热值达28~30MJ/kg。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波辅助木质素氢解制备生物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木质素是自然界中可再生芳香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是一种由对羟苯基结构、愈创木基结构、紫丁香基结构三种单体通过醚键和C-C键连接而成的复杂芳香族高分子化合物。目前,木质素利用方式仍然以直接燃烧供热等为主,其高附加值利用技术欠缺,急需开发木质素高值化利用新方法。
木质素解聚主要包括热解、氧化降解、水解和氢解。木质素热解是研究较早的液化方法,木质素热解存在反应温度高、液相产物及酚类物质收率低等问题。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Bai等发现HZSM-5催化木质素热解有利于生成生物炭,热解液相产物收率最高为55%,其中单酚物质收率16.26%,多酚收率为36.33%(Acs Sustain Chem Eng.2016,4:6608-6617.)。
木质素氧化降解一般在H2O2或O2等氧化剂存在下进行,体系中加入酸、碱等催化剂,可提高木质素降解率。华南理工大学Qiu Xueqing等以CuO/Fe2(SO4)3/NaOH为催化剂,以H2O2为氧化剂,分别在水、甲醇、乙醇、四氢呋喃等溶剂体系研究碱木质素(源自小麦)氧化解聚,在甲醇/水(v/v=1∶1)时,木质素液化率最高可达86.54%,其中单酚物质收率为17.92%(150℃,1h)(Fuel Process Technol.2016,144:181-185)。
木质素水解主要在酸、碱或者其他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Mahmood等以NaOH、H2SO4为催化剂,在水、乙醇/水体系中研究了水解木质素(源自硬木)的降解(250℃,1h),乙醇/水混合溶剂体系有利于提高木质素液化率,可降低木质素降解产物的平均分子量,液态产物收率为70.5%,但是NaOH、H2SO4等难以回收(BioresourceTechnol.2015,90:416-419)。
木质素的氢解一般在供氢溶剂或氢气存在下进行,同时可加入催化剂促进木质素氢解。西班牙科尔多瓦大学Labidi等制备了Ni/Al-SBA-15、Pd/Al-SBA-15、Ru/Al-SBA-15等非均相催化剂,研究供氢溶剂(四氢化萘、甲酸)体系微波辅助木质素(分离自橄榄树)氢解(140℃,0.5h,微波功率400W);以四氢化萘为供氢溶剂,在10%Ni/Al-SBA-15催化作用下,木质素解离液化产物收率可达30%,产物以酚类物质(单酚、二聚体、三聚体等)为主,但是,氢解过程中重聚合现象严重,生物炭收率高达35%(Appl Catal B-Environ.2014,145:43-55)。目前,木质素降解主要依赖均相催化剂,反应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容易产生生物炭。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波辅助木质素氢解制备生物油的方法,该方法以负载型复合金属氧化物为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反应,可显著提高木质素液化率以及生物油热值,减少生物炭的生成,为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东莞市百大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东莞市百大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81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