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矿物油减压渣油处理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41388.6 | 申请日: | 2019-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964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康县;于胜斌;杨倩妮;时浩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启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21/14 | 分类号: | C10G21/14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顺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38 | 代理人: | 鲍燕平 |
地址: | 710018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压渣油 溶剂萃取塔 废矿物油 溶剂循环 萃取 烷烃类溶剂 处理装置 废润滑油 减压塔 萃取液 溶剂 环境保护技术 润滑油基础油 泵出口阀门 溶剂回收罐 溶剂回收塔 危险废弃物 资源再利用 管路连接 进料泵 润滑油 收率 组份 回收 | ||
本发明属于危险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废矿物油减压渣油处理装置及方法,其特征是:至少包括如下步骤:1)将废润滑油减压塔底减压渣油加入烷烃类溶剂在溶剂萃取塔中萃取;2)萃取液分离:将步骤1)中萃取的萃取液在溶剂回收塔中进行分离,经溶剂回收罐分离出烷烃类溶剂和润滑油组份。废润滑油减压塔底减压渣油通过进料泵与溶剂循环泵出口阀门管路连接,溶剂循环泵的一部分溶剂与减压渣油混合进入溶剂萃取塔上部,其中溶剂循环泵的溶剂另一部分通过溶剂萃取塔的下部进入溶剂萃取塔内进行萃取。这样可以提高废矿物油回收润滑油基础油收率,增加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危险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废矿物油减压渣油处理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矿物油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利用最广泛的化工物质,但矿物油使用后产生的废矿物油如不妥善处理,将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危害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环境,被国家列为优先管理的高危废弃物。但是废矿物油中的变质的部分不到10%,可以生产用于工业动力的重质燃料油和润滑油基础油。因此将废矿物油综合利用,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紧缺的局面、解决油品供不应求的瓶颈问题,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蒸馏是废矿物油无污染再生工艺流程中广为采用的手段。由于为了追求基础油收率高,几乎所有蒸馏企业均采取高真空度、高温度来操作,采取此手段就会导致加热炉炉管、减压塔结焦速度加快,一般需要1-3个月停工换填料、炉管烧焦。即使采用高真空度、高温度操作减压渣油收率一般维持在15%左右。减压渣油一般作为副产品燃料油以低价卖出,其实此减压渣油中至少含有70%的润滑油组份,并且减压渣油中的润滑油组份是可以作为高端润滑油基础油料的组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废矿物油减压渣油处理方法,其特征是: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1)将废润滑油减压塔底减压渣油加入烷烃类溶剂在溶剂萃取塔中萃取,溶剂萃取塔的温度在30-130℃,压力3-16Mpa;
2)萃取液分离:将步骤1)中萃取的萃取液在溶剂回收塔中进行分离,溶剂回收罐工作在温度80-180℃,压力2-15Mpa,经溶剂回收罐分离出烷烃类溶剂和润滑油组份。
一种废矿物油减压渣油处理装置,其特征是:至少包括:进料泵、溶剂萃取塔、溶剂回收罐、第一萃余物蒸发塔、第二萃取物蒸发塔、溶剂冷凝器、溶剂循环罐、溶剂循环泵;废润滑油减压塔底减压渣油通过进料泵与溶剂循环泵出口阀门管路连接,溶剂循环泵的一部分溶剂与减压渣油混合进入溶剂萃取塔上部, 其中溶剂循环泵的溶剂另一部分通过溶剂萃取塔的下部进入溶剂萃取塔内进行萃取。
所述的溶剂萃取塔工作温度在30-130℃之间,压力在3-16Mpa之间进行萃取。
所述的溶剂与减压渣油在溶剂萃取塔混合的比例是2:1-8:1之间选择。
所述的溶剂为烷烃溶剂,烷烃溶剂或是丙烷或是丁烷,或是丙烷和丁烷组合。
所述的丙烷和丁烷组合具体组成可以为:丙烷100-20%、丁烷0-80%,优选溶剂组成为:丙烷100%、丁烷0%。
所述的溶剂萃取塔的塔底与第一萃余物蒸发塔管路阀门连接;溶剂萃取塔的塔底将萃余物送往第一萃余物蒸发塔中蒸发, 蒸发出的溶剂回收利用,蒸发后所剩的少量余物排出装置。
所述的溶剂萃取塔的塔顶出口与溶剂回收罐上端通过管路阀门连接,溶解了润滑油的萃取液从溶剂萃取塔的塔顶出口出来,通过溶剂回收罐进行分离,溶剂回收罐分离温度在94-105℃之间,压力4.3Mpa。
所述的溶剂回收罐的罐顶与通过管路阀门分别串接溶剂冷凝器和溶剂循环罐至溶剂循环泵的入口,从溶剂回收罐的罐顶出来的溶剂通过溶剂冷凝器冷却至40℃后,再送到溶剂循环罐,然后通过溶剂循环泵进入溶剂萃取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启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启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413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