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hnRNPA2B1的抗感染作用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645735.2 申请日: 2019-07-17
公开(公告)号: CN110393791B 公开(公告)日: 2021-07-06
发明(设计)人: 曹雪涛;王蕾;温明岳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主分类号: A61K38/17 分类号: A61K38/17;A61K45/00;A61P31/00;A61K49/00;C12Q1/6883
代理公司: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代理人: 杨昀
地址: 100730***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hnrnpa2b1 感染 作用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本公开涉及异质性细胞核核糖蛋白A2B1(hnRNPA2B1)的抗感染作用及其应用。具体而言,本公开涉及hnRNPA2B1、编码该蛋白质的核酸分子、其促进剂或其抑制剂在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感染性疾病和/或与感染相关的疾病和/或征状的产品中的用途,其相应的药物组合物或药盒。本公开可用于预防和抑制感染(如病毒感染),诊断和治疗自身核酸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具体而言,本公开涉及核蛋白hnRNPA2B1(即异质性细胞核核糖蛋白A2B1,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A2B1)在预防或治疗与感染相关的疾病或征状、控制感染导致损伤中的效应、作用机制、实施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是一种危害极大的临床常见疾病。人们最初对于机体抗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并不完全了解,随着一类细胞因子——干扰素的发现,机体针对病毒感染所产生的天然免疫细胞和继发的获得性免疫细胞和及其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逐步得到了认识。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具有强大抗病毒功能的细胞因子家族的总称。1957年,Alick Isaacs和Jean Lindenmann教授在研究流感病毒感染鸡胚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成分,这种成分能显著地阻止流感病毒的增殖,他们将这种成分命名为干扰素(Isaacs,A.等,Proc R Soc Lond B Biol Sci.1957;927:258-267.)。此后,干扰素家族的细胞因子被陆续发现具有十分广谱且有效的抗病毒效应。目前,干扰素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防御病毒感染及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种疾病。

感染机体的不同病原体中一般含有相似的结构或分子特征,或为病毒相对保守的序列特征,或为病原微生物所共有的组成型表达分子等。这些相似的结构、特征被统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而与之相互识别的细胞表面受体则被称为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例如:特异性识别RNA病毒的PPR有RNA螺旋酶视黄酸诱导基因I(RNAhelicases 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I,RIG-I,也叫DDX58)和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elanoma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 5,MDA5,也叫IFIH1)等,它们主要识别感染到细胞内的RNA病毒中富含AT元件的部分。

通常,一旦DNA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它们就会在宿主细胞核内释放并复制它们的基因组DNA。然而,细胞核中病原体来源的DNA识别机制仍然未知。迄今为止,只有一种蛋白质γ-干扰素诱导蛋白16(gamma-interferon-inducible protein 16,IFI16)被认为可以识别细胞核内的病毒DNA并激活IFN-I的产生和炎症反应。

已有研究发现了许多能够识别病毒DNA并诱导IFN-α/β产生的蛋白质,如RNA聚合酶III、IFI16、DAI、LRRFIP1、LSm14A、MRE11、DNA-PK、HMGBs、DDX41和环状GMP-AMP(cGAMP)合酶(cGAS)(Goubau,D.等;Immunity,2013;38,855-869.)。这些PPR识别病毒后,通过激发宿主内的免疫应答信号通路,诱导产生大量的I型干扰素,从而迅速的建立起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感染。然而,只有细胞质内的cGAS和DNA-PK经小鼠体内实验证实为DNA识别受体。还有几种蛋白质参与DNA病毒诱导的炎症反应,包括AIM2、IFI16、Rad50和Sox2。因此,关于核内DNA识别的研究亟待深入,以全面且清晰地理解抗DNA病毒的天然免疫应答,尤其是寻找将核内外源DNA识别与核外天然免疫信号传导激活关联起来的机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457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