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48861.3 | 申请日: | 2019-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839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陈侃;邱勇洪;于善骏;杨翔;郭梓;欧建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朗程师地域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远航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76 | 代理人: | 田志远;张朝阳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树林 湿地 生态系统 修复 方法 | ||
1.一种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根据需要进行生态修复的红树林湿地沿水岸,选取多种合适的红树林植物种类,进行预种植;
S2、根据预种植的结果挑选出同时符合本身成活率高、子代成活率高且生长速度快的红树林植物种类;
S3、首先在该红树林湿地沿水岸的红树林植物种植区的区域开挖附着修复槽;
S4、在附着修复槽内预埋双向附着叉,然后就近使用开挖的土壤填回附着修复槽内,并填实;
S5、自然静置2-3个月,然后在两个附着修复槽之间种植S2挑选出的红树林植物种类,在湿地沿水岸形成植被;
S6、在S5形成的植被的根系向湿地沿水岸内部延伸,并附着在双向附着叉上,为种植初期的红树林植物的根系提供临时的附着点,进而提高红树林植物的成活率,从而实现提高对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效率的目的;
所述双向附着叉包括上下分布的两个可降解横向固杆(1),两个所述可降解横向固杆(1)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可降解纵向固杆(2),两个所述可降解纵向固杆(2)相互靠近的一端之间设有立体外向网,所述立体外向网的上下左右端分别与两个可降解横向固杆(1)和两个可降解纵向固杆(2)固定连接,所述立体外向网包括多个在X轴、Y轴和Z轴三个方向上相互交错分布的横杆(31)、纵杆(32)和立杆(33),所述横杆(31)、纵杆(32)和立杆(33)相互固定连接,且三者连接点处包裹有可降解加固球,所述横杆(31)、纵杆(32)和立杆(33)均包括位于外侧的外层附着杆(321)和位于内侧的内层控速杆(322),所述外层附着杆(321)套设包裹在内层控速杆(322)外侧,所述外层附着杆(321)和内层控速杆(322)均由自然掉落的植物秸秆压合制成,所述内层控速杆(322)为表面粗糙的实心结构,所述外层附着杆(321)为多孔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填实的标准是附着修复槽表面的紧实度高于附近未开挖的土壤紧实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预种植的具体操作为:
S11、在同一红树林湿地沿水岸划分多块实验用田;
S12、将不同的红树林植物两两划分为一组,分别在多块实验用田进行双层镜像移栽种植;
S13、记录各组红树林植物的成活率以及同组两种的红树林植物的成活率;
S14、继续试验并记录各成活率较高的红树林植物子代的成活率,以及子代生长较快的红树林植物种类;
S15、挑选出同时符合本身成活率高、子代成活率高且生长速度快的红树林植物种类,并将该种红树林植物作为该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的修复植物种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附着修复槽的深度不同,且其深度与靠近沿水岸水源的距离成正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附着叉高度为附着修复槽高度的2/3-4/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降解纵向固杆(2)外端固定连接有多个附着支杆(4),多个所述附着支杆(4)随机分布在可降解纵向固杆(2)远离立体外向网的外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朗程师地域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朗程师地域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4886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