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动力源车载式隧道灯具清洁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49825.9 | 申请日: | 2019-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734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4 |
发明(设计)人: | 罗斌;王福敏;丁浩;张华;李文锋;陈建忠;廖强;马非;须民健;崔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H1/00 | 分类号: | E01H1/00;E01H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吕小琴 |
地址: | 400067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平台 升降平台 动力源 低速动力源 高速动力源 清洁系统 清洁装置 双动力源 隧道灯具 正常行驶 车载式 灯具 两套 低速行驶 切换装置 清洁 可升降 可转换 行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动力源车载式隧道灯具清洁系统,包括车载平台、安装于车载平台上的升降平台以及安装于升降平台上的清洁装置,所述升降平台以可升降并可转换方位的方式连接于车载平台上,所述车载平台包括两套动力源,分别为高速动力源以及低速动力源,所述高速动力源和低速动力源之间设置有切换装置用于切换动力源实现车载平台的正常行驶以及清洁灯具时的低速行驶;本发明清洁装置设置两套动力源即可满足车载平台的正常行驶要求也可满足清洁灯具时的低速稳定行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灯具清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动力源车载式隧道灯具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隧道灯具是为解决车辆驶入或驶出隧道时亮度的突变使视觉产生的“黑洞效应”或“白洞效应”,用于隧道照明的特殊灯具,隧道空间相对密封,故隧道内尾气和粉尘含量较高,隧道灯的灯罩表面容易积聚固体颗粒,影响灯罩的透光度,进而影响照明效果,造成隧道内光亮不足,影响安全通行,因此需要对隧道灯的灯罩进行清洁;
目前常用的清洁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为湿式清洁以及非接触式干式清洁;其中湿式清洁为人工利用升降机登高作业,进行高压水枪冲洗,采用长柄刷进行刷洗,该方式刷洗效率抵,另外污水随意滴落,污染隧道环境,现有技术中也有采用大型机械毛刷并配合高压水进行刷洗,该机械毛刷通过工程车辆负载形式,目前工程车辆低速稳定性较差,其低速形式速度相对于毛刷清洁所需要的速度较快,导致毛刷停留在灯具表面的时间较短,为保证足够的清洁时间,需要工程车辆停在隧道灯具表面下方,工程车辆需要频繁的启动,造成清洁效率低下,而且湿式清洁方式容易造成隧道灯具短路等故障;非接触式干式清洁主要利用高压风刀,通过高压风流冲击隧道灯具表面,该结构风刀对隧道灯具表面冲击力较大,容易损坏隧道灯具,而且隧道中汽车尾气中固体颗粒较多,该固体颗粒附着于隧道灯具上的粘附力较大,该风刀清洁方式难以有效对该固体颗粒清洁,清洗效果不好,而且清洁下来的固体颗粒受风流吹动易向隧道环境中扩散,对隧道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需要一种双动力源车载式隧道灯具清洁系统,通过双动力源切换即满足正常的行走,也适应清洁灯具时的低速行走,该隧道灯具清洁装置可随车载平台行走过程中持续对隧道灯具进行清洁,无需频繁的启停,提高了清洁效率,该清洁方式为接触式干式清洁,其清洁效果好,并通过负压风流将清洁下来的固体颗粒回收,其清洁效率高,对隧道环境无污染,降低了人工劳动量,并避免了人工登高作业造成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动力源车载式隧道灯具清洁系统,通过双动力源切换即满足正常的行走,也适应清洁灯具时的低速行走,该隧道灯具清洁装置可随车载平台行走过程中持续对隧道灯具进行清洁,无需频繁的启停,提高了清洁效率,该清洁方式为接触式干式清洁,其清洁效果好,并通过负压风流将清洁下来的固体颗粒回收,其清洁效率高,对隧道环境无污染,降低了人工劳动量,并避免了人工登高作业造成的安全隐患。
本发明的双动力源车载式隧道灯具清洁系统,包括车载平台、安装于车载平台上的升降平台以及安装于升降平台上的清洁装置,所述升降平台以可升降并可转换方位的方式连接于车载平台上,所述车载平台包括两套动力源,分别为高速动力源以及低速动力源,所述高速动力源和低速动力源之间设置有切换装置用于切换动力源实现车载平台的正常行驶以及清洁灯具时的低速行驶。
进一步,所述车载平台上可水平转动的设置有回转平台,所述升降平台偏心连接于回转平台上。
进一步,所述车载平台包括安装平台、连接于安装平台头部的驾驶室、安装于安装平台和驾驶室底部的驱动轮以及驱动驱动轮转动的动力总成,所述安装平台和/或驾驶室底部还连接有用于控制车载平台竖向颠簸幅度的车身稳定结构。
进一步,所述清洁装置包括顶部开口用于向上罩于隧道灯具的外罩、安装于外罩内用于清洁隧道灯具表面的干式清洁组件以及连通于外罩内腔的负压形成装置,所述外罩侧壁开有负压孔,所述负压孔连接于负压形成装置使得外罩内腔形成负压环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498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折叠式护栏
- 下一篇:自动化林木树叶收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