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厌氧消化系统的一体化加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50314.9 | 申请日: | 2019-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379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戴晓虎;陈小华;东惠惠;刘文静;薛勇刚;施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同济普兰德生物质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38 | 分类号: | C12M1/38;C12M1/36;C12M1/34;C12M1/107;C12M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009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伴热 换热部 厌氧消化系统 第一端 冷凝水管道 回水管道 加热装置 进水管道 蒸汽管道 出水口 进水管 进水口 循环泵 进气口 加热装置外壳 输出端相连 高温蒸汽 一体化 输出 输入端 稳压罐 水箱 外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厌氧消化系统的一体化加热装置。换热部设于加热装置外壳内。蒸汽管道第一端与换热部的输入端的进气口相连,蒸汽管道第二端与外部高温蒸汽装置相连。冷凝水管道第一端与换热部的输入端的出水口相连,冷凝水管道第二端与外部水箱相连。伴热回水管道的第一端与换热部的输出端的进水口相连,伴热回水管道第二端与厌氧消化系统的输出端相连。伴热进水管道的第一端与换热部的输出端的出水口相连,伴热进水管道第二端与厌氧消化系统的输入端相连。循环泵设于伴热进水管道上。稳压罐设于循环泵的进水口一侧的伴热进水管道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物厌氧消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厌氧消化系统的一体化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厌氧消化是对城市有机废弃物进行稳定处理的最常用的方法,在无氧条件下,由兼性菌和厌氧细菌将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分解为CH4、CO2、H2O和H2S等,可以去除废物中30%~50%的有机物。厌氧消化处理过程能耗较低,消化过程产生的沼气可作为生物质能源回收利用,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城市有机废弃物稳定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手段。
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PH、碳氮比、搅拌等。厌氧消化中的微生物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中温或高温厌氧消化允许的温度变动范围为1.5~2.0℃,当有3℃的变化时,就会抑制消化速率,当有5℃的急剧变化时,就会突然停止产气,有机酸大量积累而破坏厌氧消化。因此,维持厌氧消化实际运行过程中稳定的操作温度尤为重要。如果要使沼气工程常年稳定运行,保持恒定、高效的产气量,沼气发酵工艺应合理选择发酵原料的加热方式,对发酵原料的温度进行严格控制,并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使发酵温度不受环境气温变化影响。
目前,厌氧消化系统的加热方式有很多种,包括热水加热、蒸汽加热、循环加热等。工程实际应用中,厌氧消化加热系统所需的各个部件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分别采购与安装,管线错综复杂,现场施工需要与各方协调,分步进行,导致工期较长,安装成本较高;同时集成化程度低,无法实现模块化组装,导致布局不合理,占地面积大,移动不便,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厌氧消化系统的一体化加热装置,以解决厌氧消化系统的加热装置集成化程度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用于厌氧消化系统的一体化加热装置,包括:加热装置外壳、蒸汽管道、冷凝水管道、伴热回水管道、伴热进水管道、换热部、稳压罐、循环泵;
所述换热部设于所述加热装置外壳内;
所述蒸汽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换热部的输入端的进气口相连,所述蒸汽管道的第二端穿设于所述加热装置外壳并与外部高温蒸汽装置相连;
所述冷凝水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换热部的输入端的出水口相连,所述冷凝水管道的第二端穿设于所述加热装置外壳并与外部水箱相连;
所述伴热回水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换热部的输出端的进水口相连,所述伴热回水管道的第二端穿设于所述加热装置外壳并与所述厌氧消化系统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伴热进水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换热部的输出端的出水口相连,所述伴热进水管道的第二端穿设于所述加热装置外壳并与所述厌氧消化系统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循环泵设于所述伴热进水管道上;
所述稳压罐设于所述循环泵的进水口一侧的所述伴热进水管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同济普兰德生物质能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同济普兰德生物质能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503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