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电子束辐照技术处理医药废液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52920.4 | 申请日: | 2019-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720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黄涛;刘万辉;张树文;刘龙飞;宋东平;陶骏骏;周璐璐;徐娇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1/30 | 分类号: | C02F1/30;C02F1/72;C02F1/7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55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电子束 辐照 技术 处理 医药 废液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电子束辐射技术处理医药废液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医药废液导入电子束处置槽中,向处置槽内加入过二硫酸钠,搅拌至过二硫酸钠完全溶解,启动电子束加速器对医药废水进行辐照处理,同时向处置槽内曝入二氧化碳;停止曝入二氧化碳和辐照处理,再向处置槽内加入亚硫酸钠,搅拌至亚硫酸钠完全溶解,再次启动电子束加速器对医药废水进行辐照处理,停止搅拌和辐照处理,即完成一次电子束辐照氧化‑还原交替强化处理。本发明在传统电子束辐照处理废水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分别添加过二硫酸钠和亚硫酸钠、增设搅拌釜和二氧化碳曝气,交替强化电子束辐照阶段的氧化作用与还原作用,实现医药废液较高的COD去除率;处理方法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废液的处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电子束辐照技术处理医药废液的方法。
背景技术
医药废液主要来源于制药和医疗两个行业产生的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且难降解的有机物质,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危害。目前,医药废液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絮凝法、化学氧化法、催化氧化法、微生物处置技术、超临界水氧化法等。然而,这些技术都有自身的技术局限性。其中,絮凝法需要消耗大量的絮凝剂,同时需要配套气浮或沉淀技术实现固液分离,还要提供额外空间对分离的固废进行存储,因此絮凝法操作成本高且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化学氧化法对氧化剂试剂种类及用量要求较高,处置过程中易产生其它有毒有害的中间体或废气,处置成本较高且易造成二次污染。催化氧化法是利用光催化材料在光照条件下产生电子-空穴对实现对污染物分解,但是催化材料的稳定性较差且对不同种类有机污染物表现出不同的催化分解效果。微生物处置技术存在修复周期长、污染物去除效果差、微生物易受水体环境变化影响等问题。超临界水氧化法则存在操作工艺要求高、设备搭建成本大、运行工况不稳定等问题。
电子束辐照水处理是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电子束辐照条件下,水体发生系列反应产生氢氧根自由基、氢自由基和水合电子等活性粒子。这些活性粒子与水体中的污染物发生反应,可以有效消除水体的异味、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分解水体中部分有机污染物。但是电子束辐照产生的活性粒子间存在相互干扰,并且单纯的氢氧根自由基很难完全氧化分解一些药剂类有机污染物。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改进的电子束辐照技术处理医药废水的方法,避免传统电子束辐照技术产生的活性粒子之间的相互干扰,强化电子束辐照阶段的氧化-还原作用,提高医药废液的COD去除率。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利用电子束辐射技术处理医药废液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医药废液导入电子束处置槽中,向处置槽内加入过二硫酸钠,搅拌至过二硫酸钠完全溶解,启动电子束加速器对医药废水进行辐照处理,同时向处置槽内曝入二氧化碳;停止曝入二氧化碳和辐照处理,再向处置槽内加入亚硫酸钠,搅拌至亚硫酸钠完全溶解,再次启动电子束加速器对医药废水进行辐照处理,停止搅拌和辐照处理,即完成一次电子束辐照氧化-还原交替强化处理。
其中,所述过二硫酸钠与医药废水的固液比为0.005~0.07:1,进一步优选为0.01~0.05:1。
所述亚硫酸钠与医药废水的固液比为0.01~0.08:1,进一步优选为0.02~0.06:1。
所述二氧化碳的曝入时间为2.5~12.5min,进一步优选为5~10min,通过在电子束处置槽内设置多个微孔曝气盘完成二氧化碳的曝气处理。
对于含有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物的医药废液,可将上述电子束辐照氧化-还原交替强化处理重复1~3次,使得废液中的有机污染物彻底矿化。
所述搅拌速率为20~50rpm,通过在电子束处置槽内增设搅拌釜完成搅拌,搅拌釜的持续运动可以起到搅拌混合的作用,使得处置槽中的废液都能被电子束有效辐照并使得氧化反应持续进行。
所述电子束加速器对医药废水进行辐照处理的辐照剂量均为10~50kGy。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理工学院,未经常熟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529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