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丙烯酸和丙烯酸酯类废水的处理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55578.3 | 申请日: | 2019-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572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2 |
发明(设计)人: | 李艺强;李庭忠;于冬娥;佟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门谦信化工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30;C02F101/34;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童海霓 |
地址: | 52908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处理工艺 中间池 丙烯酸 丙烯酸酯类 废水 调节池 应用 复合微生物 氨氮去除 达标排放 生化处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丙烯酸和丙烯酸酯类废水的处理工艺,处理工艺包括调节池、第一ABR池、第一SBR池、第一中间池、第二ABR池、第二SBR池、第二中间池;废水经过调节池进行EMO复合微生物处理后依次流入第一ABR池、第一SBR池、第一中间池、第二ABR池、第二SBR池进行生化处理,最后通过第二中间池实现达标排放。本发明应用于丙烯酸和丙烯酸酯类废水的处理工艺具有COD去除率达99%、氨氮去除率达到97%、稳定性高、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丙烯酸和丙烯酸酯类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应用于丙烯酸和丙烯酸酯类废水的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丙烯酸及酯废水是一种高浓度,高毒性,成分复杂的难处理有机废水,目前处理丙烯酸及酯废水的方法主要有焚烧法,湿式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等等。
目前处理丙烯酸及酯废水的主流方法仍然是焚烧法,催化湿式氧化法以及生物法也取得了一定进展,而其他方法发展相对缓慢。催化湿化氧化法处理效率高,速度快;但催化剂专一性的特点限制了该技术在组分复杂的丙烯酸及酯废水处理中的推广应用。生物法能耗低,经济环保,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生物法的缺点是对含毒以及过高浓度废水适应性较差,但是随着人们对生物菌种的不断驯化,渐渐提高了微生物的抗毒性以及耐受性,以及新型反应器的应用也改善了高浓度、高毒性废水对微生物的冲击,使其在这些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生物法是处理丙烯酸及酯废水最有应用前景的方法。
传统的生物法处理丙烯酸及酯废水是应用活性污泥,以弹性或组合性的填料,通过厌氧池和好氧池逐渐培养起来的细菌,使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而得到净化。但受丙烯酸及酯废水浓度高,毒性高,成分复杂等因素影响,简单地采用生物法还不能直接使该类废水达到达标排放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丙烯酸和丙烯酸酯类废水的处理工艺,具有COD去除率达99%、氨氮去除率达到97%、稳定性高、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本发明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丙烯酸和丙烯酸酯类废水的处理工艺,处理工艺包括调节池、第一ABR池、第一SBR池、第一中间池、第二ABR池、
第二SBR池、第二中间池;废水经过调节池进行EMO复合微生物处理后依次流入第一ABR池、第一SBR池、第一中间池、第二ABR池、第二SBR池进行生化处理,最后通过第二中间池实现达标排放。
本发明处理工艺、主要是针对丙烯酸丁酯废水本身所做的。丙烯酸丁酯是一种长链分子,废水COD很高,在水解酸化过程中反应复杂,传统的单级A/O工艺处理后,仍然含有较高的BOD值,可进行继续生化处理,进一步降解COD。本工艺采调节池、第一ABR池、第一SBR池、第一中间池、第二ABR池、第二SBR池、第二中间池后,出水达到排放的标准。
进一步地,EMO复合微生物处理中的填料为活性炭和火山石。就本发明而言,本发明在EMO的选择上主要是因为活性炭内有很多微孔,非常适合作为菌种的载体,实际运行中菌种所反应出来的活性很高,效果很好。而选择火山石,主要是因为第二ABR池所处理的COD已经相对较低,用火山石作为载体既能满足需要,而且相对活性炭在价格上更有优势
进一步地,第一ABR池的处理条件:控制进水COD不超过15000mg/L,总盐度不超过4%,C:N:P为100:5:1,pH控制在8.5~9.5,水温不超过40℃,控制出水pH在6.5~7,池体密闭处理不透风,微生物产生的少量气体收集处理。
进一步地,第一SBR池的处理条件:控制该池出水COD不超过4000 mg/L,若出水COD太高会影响后续的处理质量,此时必须降低负荷或部分回流至前一阶段即第一ABR进行处理,pH控制8.5~8.8,池中溶解氧控制2~5%。在排水过程中,若发现载体活性炭流失严重,需及时进行补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门谦信化工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江门谦信化工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555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