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充电插座的保护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56447.7 | 申请日: | 2019-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8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9 |
发明(设计)人: | 王传顺;张大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6 | 分类号: | B60L53/16;B60L53/31;B60L53/00;B60L58/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叶敏华 |
地址: | 201108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充电 插座 保护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能源充电插座的保护装置,包括设有正反转电机的微型电子锁以及BMS,微型电子锁与BMS之间通过电子锁正转电源线、电子锁反转电源线以及电子锁反馈信号线连接,微型电子锁安装在充电插座的侧壁上,微型电子锁上设有用以锁住充电枪的锁紧件,该锁紧件连接正反转电机,充电枪上设有与锁紧件相匹配的配合件,充电枪设有低压信号线束和高压信号线束,低压信号线束连接BMS,高压信号线束连接高压柜,该装置包括插入充电枪充电模式、完成充拔出充电枪模式、未完成充电拔出充电枪模式三种充电枪模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避免充电枪带高压的情况下拔充电枪对操作员的高压触电危险、增加充电插座使用寿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客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能源充电插座的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客车上的动力系统主要有:燃油动力、纯电动电池动力、燃料电池动力。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近年来纯电动动力系统客车占据了主要地位。然而,无论纯电动客车的动力客车还是正在飞速发展阶段的氢燃料动力客车,都必须要有储存能量的动力电池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以驱动车辆。而对于新能源客车的动力电池的中高压充电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例如:在充电过程中操作人员可能出现充电枪未断开、高压误拔充电枪的操作。此种操作存在以下弊端:1、插拔时容易使操作者触电;2、插拔产生电流损伤充电插座端子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能源充电插座的保护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能源充电插座的保护装置,用于对充电枪插入新能源客车的充电插座进行动力电池充电保护,该装置包括设有正反转电机的微型电子锁以及BMS(Battery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的微型电子锁与BMS之间通过电子锁正转电源线、电子锁反转电源线以及电子锁反馈信号线连接,所述的微型电子锁安装在充电插座的侧壁上,所述的微型电子锁上设有用以锁住充电枪的锁紧件,该锁紧件的一端连接正反转电机,所述的充电枪上设有与所述的锁紧件相匹配的配合件,充电枪设有低压信号线束和高压信号线束,所述的低压信号线束连接BMS,所述的高压信号线束连接高压柜;该装置包括三种充电枪模式:
模式一、插入充电枪充电模式:充电枪完整插入充电插座,微型电子锁上锁,充电枪上高压,开始高压充电;具体内容为:
当充电枪插进充电插座后,充电枪的低压信号线束发送充电连接确认信号至BMS,BMS通过微型电子锁和高压柜连接的线束发送电子锁正转信号至微型电子锁,使微型电子锁内的电机正转,锁紧件与配合件锁紧,以锁住充电枪,此时BMS将充电枪已经锁住的信号发送至充电桩,使BMS与充电枪上充电高压线束接通;BMS通过BMS与充电枪的低压信号线束反馈给高压柜充电连接已经确认的信号,使充电枪的高压线束通上高压,从而给动力电池充电。
模式二、完成充拔出充电枪模式:动力电池充电完成时自动结束充电,充电枪断掉高压,微型电子锁解锁,拔出充电枪;具体内容为:
当动力电池电量充满时,BMS通过低压信号线束对充电桩发送充电结束信号,充电桩断掉充电枪充电高压线束上的高压,随后充电枪会反馈充电枪高压已断信号至BMS,BMS接收到该信号后通过BMS与微型电子锁的电源线束向微型电子锁发送子锁反转电源信号,使微型电子锁内的电机反转,锁紧件与充电枪的配合件松开,进而使充电枪解锁。
模式三、未完成充电拔出充电枪模式:手动点击充电桩的充电结束按钮,充电枪断掉高压,微型电子锁解锁,拔出充电枪。具体内容为:
当动力电池电量充满时,手动点击充电桩界面上的结束充电按钮,充电桩断掉充电枪充电高压线束上的高压,随后充电枪会反馈充电枪高压已断信号至BMS,BMS接收到该信号后通过BMS与微型电子锁的电源线束向微型电子锁发送子锁反转电源信号,使微型电子锁内的电机反转,锁紧件与充电枪的配合件松开,进而使充电枪解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564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膜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下一篇:一种待认证数字资产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