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碳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58557.7 | 申请日: | 2019-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9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9 |
发明(设计)人: | 周登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纳米 二氧化硅 改性 碳纤维 再生 混凝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碳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方法。本发明是要提出一种能明显增强碳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方法。方法:一、利用高速搅拌机以转速200‑300转每分钟的转速将纳米二氧化硅搅拌融入水中,配置成浓度为2%的纳米二氧化硅溶剂;二、将河砂、水泥放入搅拌机搅拌2分钟,搅拌均匀开来形成混合物a;三、随后在混合物a中加入碳纤维继续搅拌两分钟形成混合物b;四、在混合物b中倒入再生骨料,继续搅拌2分钟,形成混合物c;五、在混合物c中倒入纳米二氧化硅溶液搅拌2分钟形成最终产物。掺入纳米二氧化硅之后,碳纤维表面黏附有微小粒子,粗糙度增加与再生骨料之间的传递效应明显增强,浸润性有显著提高,可以有效的缓解应力集中,阻止材料的破坏,进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纳米二氧化硅能填充再生骨料内部微观孔隙,提高再生骨料的抗压性能。本发明用于改性碳纤维再生混凝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型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碳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旧改的进行,建筑拆除后的废弃混凝土经过重新的搅碎、清洗、分级,再一次成为粗骨料被重新利用,这极大的解决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使用再生骨料却有着十分多的潜在问题,再生骨料强度低、孔隙率大、表面裹着一层水泥浆,这阻碍了再生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为了改善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质,将短切的碳纤维加入到再生混凝土中,能有效的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为了更好的利用好材料的性能,在混凝土中加入纳米二氧化硅能同时提高碳纤维和再生骨料的力学性质,掺入纳米二氧化硅之后,碳纤维表面黏附有微小粒子,粗糙度增加与再生骨料之间的传递效应明显增强,浸润性有显著提高,可以有效的缓解应力集中,阻止材料的破坏,进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纳米二氧化硅能填充再生骨料内部微观孔隙,提高再生骨料的抗压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通过掺入纳米二氧化硅,提高碳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力学工作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扩展再生混凝土的利用,提供上述碳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该方法能够将碳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抗压性能提升10%~15%。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利用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碳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再生混凝土的细骨料选用1~5mm的河砂,其原料水采用广州自来水产自来水,其再生骨料采用粒径5mm~20mm的一级再生粗骨料,水泥采用42.5R的硅酸盐水泥,碳纤维采用3mm的无胶短切纤维,纳米二氧化硅采用粒径为15nm±5nm的纳米二氧化硅。所述的水泥∶再生骨料∶河砂∶水∶碳纤维∶纳米二氧化硅的质量比为1∶(2.60~2.64)∶(1.70~1.72)∶(0.32~0.35)∶(0.010~0.015)∶(0.015~0.030),所述再生混凝土的水灰比为0.37~0.40。
优选地,所述水泥为42.5R硅酸盐水泥。
优选地,所述的细骨料为连续级配的河砂,所述的细骨料粒径为1mm~5mm。
优选地,所述的再生骨料为连续级配的再生骨料,所述的再生骨料粒径为5mm~20mm。
优选地,水为广州市自来水产自来水。
优选地,碳纤维采用3mm的无胶短切纤维。
优选地,纳米二氧化硅采用15nm±5nm的纳米二氧化硅。
上述的利用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碳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a)利用高速搅拌机以转速200-300转每分钟的转速将纳米二氧化硅搅拌融入水中,配置成浓度为2%的纳米二氧化硅溶液;
b)将河砂、水泥放入搅拌机搅拌2分钟,搅拌均匀开来形成混合物a;
c)随后在混合物a中加入碳纤维继续搅拌两分钟形成混合物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585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