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电厂用无水热能二次利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65043.4 | 申请日: | 2019-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865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侯婕;任晓朦;王春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10 | 分类号: | F28D7/10;F28F9/00;F28F21/08 |
代理公司: | 11008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陈宏林 |
地址: | 10008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壳体 热传递 二次利用装置 导热性材料 能源利用率 热传递效果 传热 反向转动 能量传递 热量传递 设备结构 外螺旋 转动轴 热电厂 传动 冷煤 热煤 无水 路程 传递 制造 | ||
本发明是一种热电厂用无水热能二次利用装置,该装置采用热煤和冷煤逆向传热,使热量传递形成梯度,有助有热量的传递。采用转动轴和内壳体反向转动,增加了相对传动的路程,提高了热传递的效率。采用导热性材料制成的内壳体和外螺旋叶,提高了热传递的效率。使用空气促进能量传递,使热传递效果更加明显。该设备结构简单、容易操作、实用性强、能源利用率高、易于制造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热电厂用无水热能二次利用装置,属于产品的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火电厂的燃料燃烧总发热量中只有35%左右转变为电能,60%以上的热能主要通过锅炉烟囱和汽轮机、凝汽器的循环冷却水散失到环境中,其中燃烧后的煤内部还有大量的余热没有利用,直接将煤排掉浪费了其中的热量。因此利用电厂的余热加热是一种提高热效率、降低锅炉负荷、节省燃料的重要措施。火电厂燃烧后的煤内部还有大量的余热没有利用,直接将煤排掉浪费了其中的热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设计提供了一种热电厂用无水热能二次利用装置,其目的是解决上述火电厂燃烧煤的热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该种热电厂用无水热能二次利用装置,包括底座1、外壳体6和内壳体9,所述的底座1的左端固定有支撑台15,支撑台15的顶端固定有水平的电机14,电机14的输出轴与水平的转动轴3的左端转动连接,转动轴3的右端与固定在底座1右端的支柱2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轴3的外部嵌套有内壳体9,内壳体9的两端内侧通过轴封连接有不动板4,不动板4的内侧通过轴承嵌套在转动轴3的两端,右端的不动板4上设置有热煤进口13;
所述的转动轴3上设置有内螺旋叶10,右侧的不动板4上设置有热煤出口20,内壳体9的左侧固定有齿轮套11,所述的支撑台15的右侧固设有水平的固定轴16,固定轴16上转动连接有从动齿轮17,所述的转动轴3的左侧垂直固定有主动齿轮12,主动齿轮12与从动齿轮17、齿轮套11啮合;
所述的内壳体9的外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外螺旋叶8,内壳体9的外侧通过轴封5转动连接有外壳体6,外壳体6的底端通过固定座19与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外壳体6的右端上侧设置有冷煤进口7,外壳体6的左端下侧设置有冷煤出口18。
该种热电厂用无水热能二次利用装置,包括底座、外壳体和内壳体。所述的底座的左端固定有支撑台,支撑台的顶端固定有水平安装的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水平的转动轴的左端转动连接,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轴与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转动。所述的转动轴的右端与固定在底座右端的支柱转动连接。转动轴可以在支柱上自由转动。转动轴的外部嵌套有内壳体,内壳体的两端内侧通过轴封连接有不动板,不动板的内侧通过轴承嵌套在转动轴的两端。所述的右端的不动板上设置有热煤进口。在设备运行中,不动板相对于设备不发生转动,充分燃烧后的煤带有大量的余热,热煤通过热煤进口进入内壳体中。所述的转动轴上设置有内螺旋叶,内螺旋叶随着转动轴转动将进入内壳体的热煤从左端传送的右端,热煤在传送的过程中热量被内壳体吸收。右侧的不动板上设置有热煤出口,传送到右端的热煤从热煤出口排出内壳体。
所述的内壳体的左侧固定有齿轮套,所述的支撑台的右侧固设有水平的固定轴,固定轴上转动连接有从动齿轮,从动齿轮可以在固定轴上自由转动。所述的转动轴的左侧垂直固定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与转动轴同轴转动。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齿轮套啮合,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转动,从而使齿轮套和内壳体转动。内壳体的外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外螺旋叶,外螺旋叶随着内壳体转动而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650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式平面弹性阵列涡管换热装置
- 下一篇:一种散热铝管及散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