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荧光假单胞菌微胶囊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65970.6 | 申请日: | 2019-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587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王晓冰;陈俊;朱晓冲;杨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04;C12N11/10;C12N11/04;A01N63/27;A01P3/00;A01P21/00;C12R1/39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901 | 代理人: | 张海青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荧光 假单胞菌 微胶囊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荧光假单胞菌微胶囊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微胶囊剂包含荧光假单胞菌、明胶、海藻酸钠和可溶性淀粉。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含荧光假单胞菌的发酵液,用偏高碘酸钠将海藻酸钠氧化,将含生防菌的发酵液与氧化海藻酸钠和明胶和淀粉混合剂混合,在氯化钙溶液中交联制得微胶囊,干燥得到所述微胶囊制剂。所述微胶囊制剂可在防治植物病害促进植物生长中应用。本发明的缓释控释微胶囊剂可用于包埋荧光假单胞菌和其发酵代谢产物,比用传统方法生产的海藻酸钠微胶囊制剂具有更强的保护力和生物相容性,更好的生物降解性和可控的缓释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荧光假单胞菌微胶囊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具有分布广、繁殖快、数量多、营养需要简单、竞争定殖力强、可产生多种抗生素的特点。对植物病害,尤其是土传病害如猝倒病、根腐病、枯萎病、小麦全蚀病等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是一种重要的有益微生物资源。荧光假单胞菌菌剂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很强的拮抗作用,具有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易于人工培养、制剂稳定、施用方便等优点,更符合现代社会对农业生产及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需求。荧光假单胞菌不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拮抗菌或物质混合使用,实现多种抗生菌功能互补、兼防多种病害、作用持久的协同防治效果。
目前国内陆续出现了一些荧光假单胞菌制剂的报道,但产业化不多,剂型多集中在可湿性粉剂上,如南京农业大学郭坚华申请的“防治多种细菌性病害的生防菌株4AT8”,该发明制备的为荧光假单胞菌水剂,菌种保存液为磷酸缓冲液和吐温20;上海师范大学肖明2009年申请的“荧光假单胞菌微生物农药的制备方法”,该制剂为使用硅藻土为吸附剂的可湿性粉剂;江苏省常州兰陵制药有限公司于2009年申请的专利,PD20090001荧光假单胞菌母药总含量6000亿个/克。但是由于荧光假单胞菌在常温下不能长时间存活,因此上述专利制备的荧光假单胞菌剂,在室温下存放一定时间后,制剂的活菌含量急剧下降,几个月内便损失大多数菌体,造成菌剂的持效期短,不能长效使用。此外,生物菌剂用于防治植物病害还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缺乏高效的菌株,防效不稳定,应用领域窄等问题,因此目前化学农药在防治植物病害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如能解决制剂储存时间的问题,制备一种能够使菌体在常温下稳定存活(1年以上)的制剂,开发出荧光假单胞菌的巨大应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荧光假单胞菌微胶囊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荧光假单胞菌储存时间短,不能达到长效防治植物病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荧光假单胞菌微胶囊剂,所述微胶囊剂包含荧光假单胞菌、交联剂和保护剂,其中荧光假单胞菌为荧光假单胞菌SN15-2,保藏编号为CGMCCNo.17211,保藏日期为:2019年01月18日,分类命名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荧光假单胞菌进行微囊化可以使荧光假单胞菌与外界环境隔绝,使其能够抵御机械力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长时间保持其生物活性;保护剂在干燥过程中对菌体进行保护,同时在菌剂形成后对于紫外线等外部条件具有保护作用;交联剂粘结活性物质,便于加工使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交联剂选自明胶、淀粉或二者组合物,所述保护剂选自海藻酸钠、氧化海藻酸钠或二者组合物;
海藻酸钠具有良好的成囊性和生物相容性,用其包埋微生物能够在保持荧光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的同时保证其不被外界环境所侵害,提高荧光假单胞菌存活率,延长了菌剂的有效期。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氧化海藻酸钠是由偏高碘酸钠将海藻酸钠氧化得到的,所用的偏高碘酸钠的摩尔质量为海藻酸钠单元的摩尔量的5%-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659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