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定子永磁型无轴承薄片电机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66434.8 | 申请日: | 2019-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187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金超武;熊峰;周瑾;徐园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K1/24 | 分类号: | H02K1/24;H02K1/17;H02N15/0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韩天宇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子 永磁 轴承 薄片 电机 及其 工作 方法 | ||
1.一种定子永磁型无轴承薄片电机,包括底座(1)、定子(2)、准正弦悬浮绕组(8)、转矩绕组(9)、 转子(6)以及定子永磁体阵列(7);
上述定子(2)包括定子铁芯(23),定子铁芯(23)通过定子上压板(21)和定子下压板(22)压合并固定于底座(1)内侧;定子铁芯(23)包括沿周向均布的定子齿;
上述准正弦悬浮绕组(8)由不同匝数的线圈组成,绕制在相应的定子齿上;
上述转矩绕组(9)为三相绕组,绕制在各个定子齿上;
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子(6)为导磁材料制成,包括转子基体,在转子基体的轴向两端各设置有转子侧板(62),位于两个转子侧板中间沿转子基体外壁周向均匀设置转子凸极齿(61);转子凸极齿(61)与转子侧板(62)之间具有间隙;转子凸极齿(61)和转子侧板(62)外径相同;转子凸极齿(61)的轴向厚度与定子齿的轴向厚度相等;转子凸极齿(61)齿数大于等于三,并且转矩绕组(9)极对数与转子凸极齿(61)齿数相等;
上述转子(6)跟定子(2)之间具有气隙;
上述定子永磁体阵列(7)由轴向永磁体(72)和径向永磁体(71)组成;
上述轴向永磁体(72)包括第一组多片弧形永磁体和第二组多片弧形永磁体;
其中第一组多片弧形永磁体充磁方向为轴向向上,围成一个绕转子轴的整圆贴合在定子齿最内端的上表面;第二组多片弧形永磁体充磁方向为轴向向下,围成一个绕转子轴的整圆贴合在定子齿最内端的下表面;
上述径向永磁体(71)包括第三组多片弧形永磁体和第四组多片弧形永磁体;
其中第三组多片弧形永磁体充磁方向为径向向里,围成一个绕转子轴的整圆贴合在第一组多片弧形永磁体的上表面;第四组多片弧形永磁体充磁方向为径向向里,围成一个绕转子轴的整圆贴合在第二组多片弧形永磁体的下表面;
轴向永磁体(72)和径向永磁体(71)被永磁体压板压紧在定子齿;
转子(6)在轴向被动悬浮,其转子凸极齿(61)与定子铁芯(23)轴向对齐,转子侧板(62)轴向位置与径向永磁体(71)轴向位置对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定子永磁型无轴承薄片电机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过程:
定子永磁体阵列(7)在定子(2)和转子(6)之间的气隙中形成永磁回路(12),即:依次在定子(2)—轴向永磁体(72)—径向永磁体(71)—气隙—转子侧板(62)—转子基体—转子凸极齿(61)—气隙—定子(2)之间形成永磁回路;
定子永磁体阵列(7)在所有定子铁芯(23)与转子凸极齿(61)间的气隙中产生极性相同的气隙磁密;
由于转子(6)存在转子凸极齿(61)结构,使得转子(6)周向各处径向磁阻不同,定子永磁体阵列(7)产生的气隙磁通量更集中在定子与转子凸极齿(61)之间的气隙中;
转矩绕组(9)通电产生旋转磁场与定子永磁体阵列(7)在气隙中产生的不均匀磁场相互作用,产生一个转矩作用在转子(6)上;
准正弦悬浮绕组(8)通电后,使一侧的定子(2)和转子(6)之间的气隙磁密增大,使另一侧的定子(2)和转子(6)之间的气隙磁密减小,从而产生可控径向悬浮力;准正弦悬浮绕组(8)由不同匝数的线圈组成,通过选取特定的匝数,通入直流电来使准正弦悬浮绕组(8)产生的气隙磁密接近于正弦波形,从而减小气隙磁密谐波含量;
由于转子(6)轴长远小于其转子直径,根据磁阻最小原理,实现轴向平移方向及扭转方向三自由度被动悬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6643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