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于快速收获植物体的水芹菜培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66494.X | 申请日: | 2019-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073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柯凡;刁飞;李文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32;C02F3/34;A01G31/02;A01G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76 | 代理人: | 陈健阳 |
地址: | 21000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快速 收获 植物体 水芹 培养 装置 | ||
1.一种便于快速收获植物体的水芹菜培养装置,包括不锈钢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框架(1)的内部设置有若干培养座(2),所述培养座(2)的外壁设置有铁丝网固定组件(8),所述不锈钢框架(1)的一侧设置有曝气装置(5);
所述不锈钢框架(1)的内壁设置有方形内缘(15),且方形内缘(15)的内壁通过焊接固定有十字限位杆(13),所述十字限位杆(13)将方形内缘(15)分隔为若干个隔间,所述培养座(2)的形状与隔间相同,且培养座(2)的面积略小于隔间,所述培养座(2)的顶部外壁设置有方形外缘(21),且方形外缘(21)的外周面面积略大于隔间;
所述铁丝网固定组件(8)包括框架体(81),所述框架体(81)的形状与培养座(2)相同,且其内周面面积略大于培养座(2)的面积,所述框架体(81)的底部分布有若干杆部(82),所述杆部(82)的一端连接有铁丝网体(83),所述铁丝网体(83)的底部均匀分布有弹性填料(7),所述弹性填料(7)与铁丝网体(83)之间缠绕有连接绳(71);
所述曝气装置(5)包括气泵(51),所述气泵(51)的输出端连接有主气管(52),所述主气管(52)的一侧均匀贯通连接有支气管(53),所述支气管(53)上均匀设置有曝气盘(54),所述不锈钢框架(1)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隔板(4),所述支气管(53)穿过隔板(4),且曝气盘(54)位于弹性填料(7)的底部;
所述不锈钢框架(1)三个为一组,所述隔板(4)将三个不锈钢框架(1)的底部空间分为厌氧微生物区(55)、兼氧微生物区(56)和好氧微生物区(57),所述厌氧微生物区(55)、兼氧微生物区(56)和好氧微生物区(57)内的曝气盘(54)数量和密度呈递增趋势分布,相邻两组的不锈钢框架(1)底部的厌氧微生物区(55)、兼氧微生物区(56)和好氧微生物区(57)相互错开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快速收获植物体的水芹菜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内缘(15)的内壁和十字限位杆(13)的两侧均规则排布有凹槽(14),所述凹槽(14)的宽度与杆部(82)的宽度相同,且其位置与杆部(82)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快速收获植物体的水芹菜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框架(1)的顶部一侧设置有第一扣合部(11),所述不锈钢框架(1)的顶部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扣合部(12),两个所述不锈钢框架(1)收尾相接,位于相邻位置的不锈钢框架(1)上的所述第二扣合部(12)与第一扣合部(11)通过榫卯相互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快速收获植物体的水芹菜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座(2)的内壁通过粘接固定有聚乙烯网(6),所述聚乙烯网(6)内部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垂直排列的肋板,且肋板的底部内壁设置有环形内缘(62),每两个相邻的肋板之间填充有栽培基质(61),所述栽培基质(61)的底部与环形内缘(62)相接触,所述聚乙烯网(6)的底部与培养座(2)的底部留有一段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快速收获植物体的水芹菜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外缘(21)的对角侧对应开设有通孔,且孔的内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提拉杆(9),所述提拉杆(9)的顶部设置有提拉部(91),所述提拉杆(9)的底部对应设置有扇形外缘(92),所述框架体(81)的顶部对角侧对应开设有圆形槽(811),所述圆形槽(811)的顶部内壁对应设置有扇形内缘(812),所述提拉杆(9)的底端伸入圆形槽(811),且扇形外缘(92)与扇形内缘(812)为配合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于快速收获植物体的水芹菜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首端和尾端的所述不锈钢框架(1)的两侧对应连接有锚固绳(3),所述锚固绳(3)上设置有浮球(31),所述锚固绳(3)的一端连接有沉桩(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6649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