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起落架收放执行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67395.3 | 申请日: | 2019-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398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梁赞;杨绪钊;朱大宾;朱炎;李光辉;董辉立;马晓琛;周巍峰;张令程;安泽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C25/22 | 分类号: | B64C25/22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李晶尧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起落架 执行 | ||
一种起落架收放执行器,涉及落架收放执行系统领域;包括壳体、活塞杆、端盖、卡环、锁紧螺母和可调支耳;活塞杆的轴向一端水平伸入壳体的内部;可调支耳同轴固定安装在活塞杆的轴向另一端;端盖套装在活塞杆轴向远离壳体一端的外壁;锁紧螺母设置在活塞杆的外壁,且位于端盖轴向远离壳体一端的侧壁,实现将端盖与活塞杆固定连接;卡环固定安装在壳体内壁的台阶处;头端与壁杆沿轴向固定连接;头端伸入壳体中空腔体内部;反向截止阀设置在头端与壁杆的连接处的内部;溢流阀设置在壁杆的内部,且与反向截止阀相邻;本发明自动实现了运动速度前快后慢,出力前大后小的特征,具有良好的高速和缓冲效果,其结构极其紧凑,且便于根据不同的工况调节缓冲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动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起落架收放执行器。
背景技术
对于起落架收放执行器而言,多采用液压方式或机电方式。然而,液压方式容易泄露造成飞行器的污染;机电方式,机电执行器体积大,重量重,易造成卡滞,且会消耗机上大量电能,电磁兼容性能差等。对于航空航天、兵器等特殊领域飞行器的需求,液压方式和机电方式将无法满足需求。随着气动技术的发展,起落架收放执行器开始采用气动方式,但对于气动执行器研究较少,其输出力特性和末端缓冲是气动起落架收放执行器性能的重要评判标准。目前气动执行器形式多种多样,其缓冲方式主要通过外置阀控装置,或通过集成液压、弹簧等缓冲装置。其结构复杂,体积大或缓冲控制方式复杂,且其缓冲调节范围有限,自适应能力较差,同时,目前气动执行器在输入压力不变的条件下均为恒力输出或近似恒力输出。对于气动起落架收放执行器而言,需要在有限的结构内设计自动缓冲,节省空间和重量以及简化系统组成,同时,满足前期出力大,末端出力小等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起落架收放执行器,自动实现了运动速度前快后慢,出力前大后小的特征,具有良好的高速和缓冲效果,其结构极其紧凑,且便于根据不同的工况调节缓冲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起落架收放执行器,包括壳体、活塞杆、端盖、卡环、阻尼环、锁紧螺母和可调支耳;其中,壳体为水平放置的中空柱体结构;活塞杆的轴向一端水平伸入壳体的内部;可调支耳同轴固定安装在活塞杆的轴向另一端;端盖套装在活塞杆轴向远离壳体一端的外壁;锁紧螺母设置在活塞杆的外壁,且位于端盖轴向远离壳体一端的侧壁,实现将端盖与活塞杆固定连接;卡环固定安装在壳体内壁的台阶处,且位于端盖轴向指向壳体一端的侧壁处;阻尼环套装在活塞杆外壁,且位于端盖与卡环之间。
在上述的一种起落架收放执行器,所述的活塞杆包括头端、壁杆、反向截止阀和溢流阀;其中,头端与壁杆沿轴向固定连接;头端伸入壳体中空腔体内部;且头端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密封接触;反向截止阀设置在头端与壁杆的连接处的内部;溢流阀设置在壁杆的内部,且与反向截止阀相邻。
在上述的一种起落架收放执行器,壳体的顶部设置有轴向竖直的气体入口;头端轴线处沿轴向设置有第一通气孔;头端与壁杆之间沿径向设置有第二通气孔;头端为边径结构;头端轴向靠近壳体的一端为小径端;头端小径端外壁与壳体内壁形成第一空腔体;壁杆外壁与壳体内壁形成第二空腔;第一通气孔的一端与第一空腔体连通;第一通气孔的另一端与第二通气孔连通;第二通气孔的一端与第一通气孔连通;第二通气孔的另一端与第二空腔连通。
在上述的一种起落架收放执行器,气缸的运动过程为:初始状态,头端伸入壳体中空腔体的底部;外部气体从气体入口进入壳体的第一空腔体中,推动头端、壁杆、锁紧螺母和可调支耳沿轴向伸出壳体;同时外部气体通过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流入壁杆外壁与壳体内壁之间的第二空腔中;随着头端向远离壳体方向运动,第二空腔的体积逐渐变小,压力逐渐增大;直至头端运动至卡环处,实现头端轴向两端的压力平衡;测量第一空腔体的压力P和第二空腔的压力P2;计算得到起落架收放执行器的输出力F。
在上述的一种起落架收放执行器,所述起落架收放执行器的输出力的计算方法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未经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673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