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纳米管及金属纳米颗粒修饰的三维碳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68684.5 | 申请日: | 2019-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185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何芳;郭越;赵乃勤;师春生;何春年;刘恩佐;马丽颖;沙军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程毓英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维 制备 金属纳米颗粒 碳纳米管 吸波材料 氩气氛围 修饰 加热 保温 负载金属 氢气氛围 管式炉 碳粉末 氯化钠 硝酸盐 乙炔 葡萄糖 前躯体粉末 干燥处理 混合溶液 水中 离子 还原 清洗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纳米管及金属纳米颗粒修饰的三维碳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溶液的制备:将硝酸盐:葡萄糖:氯化钠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混合溶液;2)前躯体粉末制备;3)将粉末放到管式炉中,在氩气氛围下加热到450‑780℃,之后在氢气氛围下保温一段时间;降温后将粉末清洗并干燥处理,得到负载金属颗粒的三维碳粉末;4)将负载金属颗粒的三维碳粉末置于管式炉中,在氩气氛围下加热到250‑450℃,之后再在氢气氛围下保温还原一段时间,再在氩气氛围下加热到600‑900℃,通入乙炔保温一段时间,得到碳纳米管及金属纳米颗粒修饰的三维碳吸波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吸波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纳米管及金属纳米颗粒修饰的三维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发出高频电磁波导致电磁污染,例如电子噪声、电磁辐射、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等。这些干扰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例如干扰其周围电子仪器的正常运作,电磁波传递信息导致信息泄露以及伤害人体健康等。因此,使用电磁屏蔽技术来有效的解决电磁污染问题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十分必要的,这便对电磁屏蔽材料就提出了高的要求。
电磁屏蔽技术是利用材料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吸收来防止电磁波对仪器进行干扰,由于反射无法从根源上解决电磁干扰问题,而吸收可以有效的减少电磁波,因此吸波材料是发展电磁屏蔽材料的重要方向。一般的吸波材料有导电材料和磁性材料,其吸收机理分为电损耗、介电损耗以及磁损耗。传统吸波材料主要为一些磁性材料,其损耗机制主要为磁损耗,如铁氧体、钛酸钡等。这些磁性材料对电磁波有较强的吸收作用,但是由于其密度大,吸收带宽比较窄,抗氧化能力差,所以这类传统磁性材料的使用有较大的限制。碳材料如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由于其高的电导率和强的界面散射,在电磁屏蔽领域也有很大的发展。这些碳材料具有比较高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值,对电磁波的吸收机制主要为介电损耗,又由于其电阻率低,阻抗匹配性比较差,吸收性能集中在X-Ku波段,故需要与磁性材料进行复合才能有较好的吸收性能。导电聚合物,如聚苯胺、聚吡咯等材料有较大的导电率,电磁波通过材料时可以通过形成感应电流而产生较高的电损耗,但是因其吸收带宽较窄,需要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来提高其吸收带宽。传统的磁性材料、碳材料和导电聚合物对电磁波的单独吸收效果较差,因此将其做成复合材料,利用多重吸收机制对电磁波进行有效的吸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文献表明Fe、Co、Ni的纳米金属颗粒都有催化碳纳米管的作用,目前还没有报道原位负载Fe、Co的金属盐,再通过氢气还原的方法催化碳纳米管生长的文献或专利。因此本专利通过三维碳原位负载金属盐,经过氢气还原后利用气体碳源在三维碳表面原位合成碳纳米管的方法将碳纳米管均匀的修饰到三维碳表面,协同金属纳米颗粒,制备了一种有效的吸波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具有优异的吸波性能的三维碳材料的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碳纳米管及金属纳米颗粒修饰的三维碳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溶液的制备:按照硝酸盐:葡萄糖:氯化钠的摩尔比例为1-2:5-10:100-150称量,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混合溶液。
2)前躯体粉末制备:将所得到的混合溶液进行喷雾干燥,得到前驱体粉末;
3)将粉末放到管式炉中,在氩气氛围下加热到450-780℃,之后在氢气氛围下保温一段时间;降温后将粉末清洗并干燥处理,得到负载金属颗粒的三维碳粉末;
4)将负载金属颗粒的三维碳粉末置于管式炉中,在氩气氛围下加热到250-450℃,之后再在氢气氛围下保温还原一段时间,再在氩气氛围下加热到600-900℃,通入乙炔保温一段时间,得到碳纳米管及金属纳米颗粒修饰的三维碳吸波材料。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在三维碳表面合成分布均匀的的碳纳米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6868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