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空调除霜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71519.5 | 申请日: | 2019-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699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许文明;罗荣邦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42 | 分类号: | F24F11/42;F24F11/64;F24F11/61;F25B47/02;F25D21/08;F24F14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1 | 代理人: | 徐富杰 |
地址: | 26610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空调 除霜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涉及空调除霜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空调除霜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包括:在所述空调运行制热模式过程中,获取压缩机的累计运行时间和第一室外盘管温度;在根据所述累计运行时间和第一室外盘管温度确定满足除霜进入条件后,控制对流经所述空调的室外换热器的冷媒进液管路的冷媒进行加热。该控制方法能够根据获取得到的压缩机的累计运行时间和室外盘管温度对空调是否满足除霜进入条件的判断,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对控制空调除霜的控制精度;并通过对流经冷媒进液管路的冷媒的加热操作,提高流入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温度,利用冷媒热量融化室外换热器上凝结的冰霜。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用于空调除霜的控制装置及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除霜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空调除霜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的主流机型多是具备制冷制冷双模式的换热功能,这里,空调在低温地区或者风雪较大的气候条件下,用户一般是将空调调整至制热模式,以利用空调提升室内环境的温度;在空调器在运行制热过程中,室外机的室外换热器是起到从室外环境中吸收热量的蒸发器的作用,受室外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室外换热器上容易凝结较多的冰霜,而当并霜结到一定的厚度后会使得空调的制热能力会越来越低,因此为了保证制热效果、避免冰霜凝结过多,就有必要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
这里,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逆循环除霜,空调进行逆循环除霜时,压缩机排出的高温冷媒先流经室外换热器,以利用冷媒热量融化冰霜;二是在空调的冷媒管路上增加电加热装置,利用电加热装置加热流入室外换热器的冷媒,进而利用冷媒热量融化室外换热器上凝结的冰霜;三是调节压缩机、电子膨胀阀等空调部件的运行参数,以改变冷媒管路中冷媒的温度和压力状态,使其也能够起到对室外换热器除霜的作用。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由于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对室外换热器的除霜方式的除霜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对空调正常的制热性能构成影响,因此空调在除霜之前会进行除霜判断,进而根据判断结果控制空调是否进行除霜;相关技术中一般是通过对室外环境温度与霜点温度之间数值比较的方式进行除霜判断,由于室外换热器的结霜装置会同时受到室外环境和自身运行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上述除霜判断方式过于粗略,难以满足空调对精准触发除霜动作的需要。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除霜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空调除霜判断精准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空调除霜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空调运行制热模式过程中,获取压缩机的累计运行时间和第一室外盘管温度;
在根据所述累计运行时间和第一室外盘管温度确定满足除霜进入条件后,控制对流经所述空调的室外换热器的冷媒进液管路的冷媒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空调除霜的控制装置包括:
处理器和存储有程序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在执行所述程序指令时,执行如上述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用于空调除霜的控制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包括:
冷媒循环回路,由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节流装置和压缩机通过冷媒管路连接构成;
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在制热模式下的冷媒进液管路上,被配置为对流经所述冷媒进液管路的冷媒进行加热;
如上述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用于空调除霜的控制装置,与所述加热装置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715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