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缺氧菌类代用茶的加工方法及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75232.X | 申请日: | 2019-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26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3 |
发明(设计)人: | 常毓巍;杨敬军;何淑玲;马令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A23F3/34 | 分类号: | A23F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王志敏 |
地址: | 532200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炼 代用茶 炒料板 步进电机 菌类 承料板 抗缺氧 切片 食用菌类 蒸馏水 加工 蔷薇科植物 四连杆结构 豆科植物 干燥处理 结晶蜂蜜 物料供给 运动行程 出料口 进料口 出料 基底 剪柄 糖衣 斜道 混杂 保健品 清洗 | ||
1.一种抗缺氧菌类代用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食用菌类进行剪柄、切片和清洗后,混杂蔷薇科植物和豆科植物进行密炼润透得到的代用茶,所述密炼润透工艺采用结晶蜂蜜与蒸馏水按照1:3的比例进行混合后作为密炼基底,随后进行100-130摄氏度,时间为3-6小时的干燥处理完成密炼工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缺氧菌类代用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用菌类包括西藏灵芝孢子粉1-3份、黑虎掌1-3份和干燥的银耳2-4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缺氧菌类代用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蔷薇科植物和豆科植物分别为蕨麻1-2份和黄芪1-2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抗缺氧菌类代用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步骤如下;
S1,剪柄操作,操作人员将黑虎掌的菌柄与菌盖的连接处进行剪除,此时将黑虎掌的菌盖、银耳、蕨麻和黄芪混合以形成混合料;
S2,切片操作,操作人员将混合料放入切片机中,在切片机的出料端放置20-30目的粗筛网,进行混合料的筛选,随后操作人员将通过筛选的混合料放置一旁备用,将未通过筛选的混合料重新进行切片;
S3,清洗操作,切片后的混合料放入40-50目的细筛网中,操作人员将筛网放置于盛有洁净自来水的蓄水池表面漂洗筛网底部,随后利用自来水进行冲刷清洗混合料表面;
S4,密炼润透工艺,将混合料添加灵芝孢子粉浸泡于密炼基底1-2天,随后进行干燥处理,干燥后的成品进行装袋真空密封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抗缺氧菌类代用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需将银耳放置于混合料表面,漂洗工艺时,细筛网浸入水深不超过4-8cm,漂洗频率为20-30次/min。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抗缺氧菌类代用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漂洗过程中操作人员对细筛网施加周向力,使细筛网沿细筛网的竖向中轴线为中心自转。
7.一种抗缺氧菌类代用茶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密炼润透装置和步进电机,所述密炼润透装包括带有进料口和出料口的箱体,箱体内沿物料供给方向依次设有炒料板、承料板和出料斜道,所述炒料板与步进电机之间连接有四连杆结构,炒料板的运动行程接触承料板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抗缺氧菌类代用茶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料板为带有开口的矩形框体,承料板由上到下包括承接台和翻转台,翻转台与箱体之间贯穿有横向的圆头销,圆头销的末端套接有铰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抗缺氧菌类代用茶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斜道位于承料板的正下方,出料斜道的重力势能最低处连通出料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抗缺氧菌类代用茶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斜道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z,出料斜道的斜边正对承料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未经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7523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适应于盗汗的保健茶
- 下一篇:一种烟熏白茶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