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弹性尾缘的超空泡航行体试验模型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78478.2 | 申请日: | 2019-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747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曹伟;李宜果;王聪;夏维学;侯东伯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0/00 | 分类号: | G01M10/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牟永林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弹性 空泡 航行 试验 模型 | ||
一种带有弹性尾缘的超空泡航行体试验模型,本发明涉及超空泡航行体试验模型,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水下航行体受到俯仰力矩导致尾部上下摆动受到滑行力,容易导致航行体将失稳,造成严重后果,空泡在航行体尾部闭合形成射流也将对航行体姿态产生严重影响,它包括主体段、连接段、空压机、第一通气管和第二通气管,它还包括尾缘段、弹性尾缘、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主体段包括空化器、圆锥形管段、天平适配器和圆筒形管段,圆锥形管段的大口端通过天平适配器与圆筒形管段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通气管的一端和第二通气管的一端均通过三通管与空压机的输出端连接,本发明用于水下航行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空泡航行体试验模型,具体涉及一种带有弹性尾缘的超空泡航行体试验模型。
背景技术
水下航行体利用超空泡技术可以实现低阻力高速航行,因此超空泡技术一直广受关注。借助超空泡技术,高速运动的水下航行体被一层气体空泡或完全或不完全地包裹,由于气体密度比水小,航行体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就大大减小,于是速度得以大幅提高,但也正是由于气体密度比水小,航行体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的空气的重力,即浮力几乎为零,而航行体自身的重力却不可忽略,于是航行体受到俯仰力矩导致尾部上下摆动受到滑行力,如果尾部摆动是不可控的那么航行体将失稳,造成严重后果。除此之外,空泡在航行体尾部闭合形成射流也将对航行体姿态产生严重影响。进而需要提供一种解决磁力问题的结构。
如果在航行体尾部安装弹性尾缘,使之起到阻挡射流且减小滑行力的作用,那么航行体的稳定性将会得到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水下航行体受到俯仰力矩导致尾部上下摆动受到滑行力,容易导致航行体将失稳,造成严重后果,空泡在航行体尾部闭合形成射流也将对航行体姿态产生严重影响,进而提供一种带有弹性尾缘的超空泡航行体试验模型。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它包括主体段、连接段、空压机、第一通气管和第二通气管,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尾缘段、弹性尾缘、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主体段包括空化器、圆锥形管段、天平适配器和圆筒形管段,圆锥形管段的大口端通过天平适配器与圆筒形管段的一端固定连接,天平适配器与圆锥形管段内侧壁连接处的大口端之间设有密封垫圈,空化器安装在圆锥形管段的小口端上,圆筒形管段的另一端与尾缘段的一端固定连接,尾缘段的另一端与连接段的一端固定连接,弹性尾缘为筒形体,弹性尾缘的一端卷在第一密封圈上,弹性尾缘的另一端卷在第二密封圈上,且弹性尾缘套装在尾缘段上,第一通气管的一端和第二通气管的一端均通过三通管与空压机的输出端连接,第一通气管的另一端依次穿过连接段、尾缘段、圆筒形管段和天平适配器气体流通腔体的一端密封连接,第二通气管的另一端穿过连接段和尾缘段并与尾缘段和弹性尾缘形成腔体密封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解决了在水洞试验模型中弹性尾缘的安装问题,克服了传统结构无法固定弹性尾缘的缺点,设计了尾缘段,包括尾缘前段、尾缘中段、尾缘后段,通过合理计算尾缘段之间的间隙,使得尾缘段互相连接配合并压紧,同时使得包裹弹性尾缘的密封圈刚好被压紧在该间隙中,实现了弹性尾缘的简便可靠连接,保证了航行体尾部平稳,保证航行体的正常运行,本申请通过尾缘段、弹性尾缘、空压机、压力控制器和通气管组成的气路,实现了弹性尾缘变形大小的方便调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主体段1、尾缘段2、连接段3、第一传感器4-1、第二传感器4-2、第三传感器4-3、第一密封圈5-1、第二密封圈5-2和弹性尾缘6连接主视图,图中箭头方向为气体流动方向。
图2是图1中安装空压机7、第一压力控制器8-1、第二压力控制器8-2、第一通气管9-1和第二通气管9-2且相对图1纵平面倾斜45°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784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