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蠕动泵脉冲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84360.0 | 申请日: | 2019-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600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2 |
发明(设计)人: | 魏祖文;刘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杰恒蠕动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43/12 | 分类号: | F04B43/12;F04B11/00;F04B17/03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廖龙春 |
地址: | 401123 重庆市渝北区***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蠕动泵 工作段 脉冲 转子 转动连接 工作轮 软管壁厚 泵壳座 泵室 弹轮 同轴固定连接 弹性流体泵 均匀阵列 伺服电机 转子周缘 转子轴心 自然状态 软管 侧壁 同轴 | ||
本发明涉及弹性流体泵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降低蠕动泵脉冲的方法,包括有一种蠕动泵,蠕动泵包括有设有泵室的泵壳座,泵壳座上转动连接有转子,转子同轴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转子周缘均匀阵列转动连接有至少两个工作轮,转子在相邻工作轮之间还转动连接有止弹轮。泵室的侧壁包括弧形的工作段,工作段的轴心与转子轴心同轴。工作轮距离工作段的最小间距小于软管壁厚的两倍,止弹轮距离工作段的最小半径大于软管壁厚的两倍且小于自然状态下软管的外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蠕动泵脉冲的方法,以解决蠕动泵工作时存在脉冲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弹性流体泵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蠕动泵包括泵体、转子滚轮总成和弹性软管。转子旋转使其滚轮交替挤压和释放弹性软管实现软管中流体的输送。弹性软管是蠕动泵惟一接触流体的部件。蠕动泵就像用手指夹挤一根充满流体的软管,随着手指向前滑动管内流体向前移动。蠕动泵也是这个原理只是由滚轮取代了手指。通过对泵的弹性输送软管交替进行挤压和释放来泵送流体。就像用两根手指夹挤软管一样,随着手指的移动,管内形成负压,液体随之流动。然而蠕动泵的在泵送的过程中,由于转轮需要交替释放,因此在释放的瞬间会产生一个液体回吸从而造成排出的液体突然减少,这就会造成蠕动泵输送的脉冲。
现有技术为避免脉冲的产生:通产采用的方式是在同一回转直径上增加更多的工作轮。然而此种方式却存在额外增加了电机的负载的问题。此外多次挤压也增加了软管的受挤压频率,减少软管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蠕动泵脉冲的方法,以解决蠕动泵工作时存在脉冲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提供一种降低蠕动泵脉冲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准备蠕动泵:蠕动泵包括有设有泵室的泵壳座,泵壳座上转动连接有转子,转子同轴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转子周缘均匀阵列转动连接有至少两个工作轮,转子在相邻工作轮之间还转动连接有止弹轮;泵室的侧壁包括弧形的工作段,工作段的轴心与转子轴心同轴;工作轮距离工作段的最小间距小于软管壁厚的两倍,止弹轮距离工作段的最小半径大于软管壁厚的两倍且小于自然状态下软管的外径;
S2,连接软管:将软管连接于蠕动泵内部,将软管固定于转子与工作段之间的间隙;
S3,启动运行:启动伺服电机转动,伺服电机带动转子以及转子上的工作轮、止弹轮进行周向转动。
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在转子及转子上的工作轮、止弹轮周向转动的过程中,由于工作轮距离工作段的最小间距小于软管壁厚的两倍,因此工作轮会对软管进行充分的挤压。现有技术中工作轮通常是挤压至软管壁厚的两倍即可,但是由于软管的弹性因素容易出现一些细小的缝隙。而本技术方案能够对软管进行充分地挤压,避免软管在挤压时内腔出现缝隙。
当工作轮经过软管后,软管从完全挤压的状态开始逐渐复原。软管在恢复至自然状态的中途,其外壁会抵触到转子上的止弹轮,软管受到止弹轮的阻挡无法进一步复原。由于软管无法从完全受挤压状态恢复至自然状态,因此此过程中的脉冲强度也会相应的受到减少,最终达到有效降低了软管内的脉冲强度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所述工作轮轴心距转子轴心的距离为工作半径L1,工作半径L1=工作段半径R-2倍软管壁厚+(0.5~0.7mm)。
本方案通过对工作轮的工作半径进行进一步限定,进而达到工作轮对软管的最优挤压效果。
进一步,所述止弹轮轴心距转子轴心的距离为止弹半径L2,止弹半径L2=工作段半径R-2倍软管壁厚-(0.2~0.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杰恒蠕动泵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杰恒蠕动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843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