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通道全硅基红外光热电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85026.7 | 申请日: | 2019-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739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宜方;冯波;陆冰睿;朱静远;刘飞飞;周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31/0352 | 分类号: | H01L31/0352;H01L31/09;H01L31/18 |
代理公司: | 31200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陆飞;陆尤<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硅纳米线阵列 多通道 衬底 红外光 半导体材料 传统探测器 热电探测器 探测器结构 读出电路 光电探测 硅纳米线 红外波段 红外光电 金属天线 纳米尺度 平行分布 全硅材料 探测波段 像素列阵 延伸电极 氧化硅层 顶层硅 高分辨 焦平面 波长 波段 顶层 探测器 二维 覆盖 硅基 列阵 全硅 跃迁 制备 兼容 芯片 构筑 制作 应用 | ||
1.一种多通道全硅基红外光热电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体上硅衬底,该衬底顶层为n型掺杂硅,中间层为二氧化硅,底层为普通低掺杂n型硅;
一平行分布的硅纳米线阵列,该硅纳米线阵列制备在中间层二氧化硅之上、顶层硅之中;
一超表面,该超表面由纳米尺度的金属天线组成,并与硅纳米线集成在一块;
一顶部接触电极,覆盖在硅纳米线两端;
光入射平面为SOI衬底的顶部或者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全硅基红外光热电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顶层的n型掺杂硅为磷离子n型低掺杂,近乎本征掺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全硅基红外光热电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天线材质为铬、金、银、铝、铜和铂金中的一种,或其中几种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全硅基红外光热电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部电极材质为铝、铬、金、钨、镍、钛、钯或银中的一种,或其中几种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全硅基红外光热电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工作原理如下:
利用超表面构筑的金属纳米天线实现入射光的完美吸收,并调节场模式以实现金属/半导体界面的高度场局域特性;金属天线进一步在入射光条件下形成表面等离激元,进而在金属表面等离激元非辐射驰豫期间激发产生热载流子;热载流子通过内部发射过程进入一维硅纳米线阵列,并进行一维量子输运形成光电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全硅基红外光热电探测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
步骤一:在顶层为低掺杂n型硅的SOI衬底上旋涂光刻胶-1,样品烘干;进行电子束曝光,然后放入显影液-1中显影,再沉积金属十字形标记,最后进行剥离工艺;
步骤二:在做好金属标记的SOI衬底上旋涂光刻胶-2,烘干样品;以金属标记为基准,确定实际曝光位置,进行电子束曝光;
步骤三:将样品放入显影液-2中显影,然后沉积金属铬,剥离,在SOI衬底上形成铬纳米线条;
步骤四:将样品以铬为掩膜,进行干法刻蚀,然后放入去铬液中,剥离掉铬,留下纯净硅纳米线结构在氧化硅绝缘层上;
步骤五:在刻蚀好硅纳米线的SOI衬底上再次旋涂光刻胶-2,烘干样品;以金属标记为基准,套刻确定新的曝光位置后,进行电子束曝光;
步骤六:将曝光完成后的样品,再次放入显影液-2中进行显影;
步骤七:将显影后的样品放入氢氟酸溶液中漂洗,去除自然氧化层;
步骤八:迅速将样品转移进入金属沉积设备中,进行金属天线沉积,然后剥离;
步骤九:在沉积金属天线后的样品上最后旋涂光刻胶-1,烘干样品;以金属标记为基准,再次套刻确定新的曝光位置,然后进行曝光;再放入显影液-1中显影;放入氢氟酸溶液中漂洗,去除自然氧化层;迅速将样品转移进入金属沉积设备中,进行金属接触电极的沉积,然后剥离,完成器件制备;
其中,所述的光刻胶-1为化学放大胶:SAL601、UV5、UVIII或SU8,或者普通正性光刻胶:PMMA、PMMA-MAA或ZEP520A中的一种;
所述的光刻胶-2为正性电子束光刻胶:PMMA,PMMA-MAA,ZEP520A中的一种;
所述的显影液-1为:MF312:DI water, CD26,EC solvent,或者MIBK:IPA, 或O-xylene中的一种;
所述的显影液-2为:MIBK:IPA, O-xylene中的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标记的材料为铬金、铂金、镍、钛、钯中的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法刻蚀为反应离子刻蚀或者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刻蚀。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剥离工艺所用溶液为丙酮、PGRemover中的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氢氟酸溶液的浓度为0.5%-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8502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31-00 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微粒辐射敏感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者专门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进行电能控制的半导体器件;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这些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
H01L31-02 .零部件
H01L31-0248 .以其半导体本体为特征的
H01L31-04 .用作转换器件的
H01L31-08 .其中的辐射控制通过该器件的电流的,例如光敏电阻器
H01L31-12 .与如在一个共用衬底内或其上形成的,一个或多个电光源,如场致发光光源在结构上相连的,并与其电光源在电气上或光学上相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