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联机空调的控制方法、制冷系统及空调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88684.1 | 申请日: | 2019-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19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1 |
发明(设计)人: | 邹富强;陈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13/00 | 分类号: | F25B13/00;F25B43/00;F25B31/00;F25B4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隆源天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73 | 代理人: | 吴航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液分离器 多联机空调 压缩机 制冷剂 制冷系统 空调器 二级气液分离 一级气液分离 空调技术领域 液态制冷剂 串联设置 使用寿命 次气液 回气 液击 串联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联机空调的控制方法、制冷系统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的制冷系统,包括串联设置的第一气液分离器和第二气液分离器;本发明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制冷剂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中,进行一级气液分离;经过所述一级气液分离后,所述制冷剂进入到第二气液分离器中,进行二级气液分离;经过所述二级气液分离后,所述制冷剂进入压缩机中。本发明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的控制方法、制冷系统及空调器,通过设置第一气液分离器和第二气液分离器串联,制冷剂在进入压缩机前会经过两次气液分离,从而减少了压缩机回气中液态制冷剂的含量,避免压缩机产生液击,提高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联机空调的控制方法、制冷系统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技术的发展,多联机空调也逐渐被广泛应用。
现有多联机空调为保证机组性能和运行可靠性,多采用双气液分离器、双压缩机系统,其中,双气液分离器为并联式,制冷剂回气分别进入两个气液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后,再分别回到压缩机,此时压缩机回气仅经过一次分离作用,压缩机回气中仍存在较多液态制冷剂,容易造成压缩机液击,进而影响压缩机使用寿命。
由此可见,现有的多联机空调需要进一步改进结构及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并联式气液分离器容易出现压缩机液击,影响压缩机寿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的制冷系统,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和第二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和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串联,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接至四通阀,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出口连接至压缩机。
本发明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第一气液分离器和第二气液分离器串联,制冷剂在进入压缩机前会经过两次气液分离,从而极大减少了压缩机回气中液态制冷剂的含量,能够避免压缩机产生液击,提高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和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之间设有供制冷剂中的液态组分通过的第一连接管路。
本发明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的制冷系统,通过在第一气液分离器和第二气液分离器之间设置供制冷剂中的液态组分通过的第一连接管路,有效保证了液态组分的传递和压缩机的回油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上设有单向阀。
本发明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的制冷系统,通过在第一气液分离器和第二气液分离器之间设置单向阀,使得制冷剂和冷却油只能从第一气液分离器进入第二气液分离器中,有效保证了压缩机中的回气量和回油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和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均设有回油孔,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和压缩机之间设有供制冷剂中的液态组分通过的第二连接管路,两个所述回油孔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管路连通。
本发明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的制冷系统,通过在第一气液分离器和第二气液分离器上均设置回油孔,有效保证了压缩机的回油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不设回油孔,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包括回油孔,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和压缩机之间设有供制冷剂中的液态组分通过的第二连接管路,所述回油孔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路连通。
本发明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的制冷系统,通过在第一气液分离器上不设回油孔,在第二气液分离器上设置回油孔,对第一气液分离器和第二气液分离器的管路连接结构进行简化,未显著增加生产设计成本。
可选地,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所述制冷剂中的液态组分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路分别进入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886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