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活性矽制剂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92902.9 | 申请日: | 2019-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999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陈信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信行 |
主分类号: | C05G3/60 | 分类号: | C05G3/60;C05G3/8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 |
地址: | 中国台湾彰化县***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性 制剂 | ||
一种活性矽制剂,包含:一矽物质,选自矽化合物,为粉末状而具有多个粉末颗粒,而各粉末颗粒为多孔隙状态,令该矽物质表面积增加;一溶剂,选自pH值7~9的溶液,其以腐植酸溶液制成,该溶剂具有一介质液,为腐植酸的载体,令腐植酸与各粉末颗粒接触并分解,利用该矽物质其多孔隙状态使该溶剂与该矽物质均匀接触;借此,提供一种活性矽制剂,尤指一种于制造过程中,利用矽粉储存于具有腐植酸的溶液中,达到具分解矽元素的活性矽制剂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活性矽制剂,尤指一种于制造过程中,利用矽粉储存于具有腐植酸的溶液中,达到具分解矽元素的活性矽制剂功能。
背景技术
常见在植物种植的过程中,植物会通过根部吸收土壤中的各种元素,并利用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而植物的生长受土壤中所含有的微量元素影响,特别是土壤中所含的含矽化合物,可使植物细胞其细胞壁更为坚韧,进而让水分不易散失,并使植物纤维更为坚韧不易断裂或弯折,因此,在种植植栽的过程中,土壤的选用相当重要,当土壤已不适合种植作物时,通常会种植休耕作物,令土壤得以修整,并于休耕期调整土壤状态,通过翻土使较深层的土壤翻至表面,进而使较深层的微量元素平均散布于土壤表层,令种植作物可吸收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藉由作物吸收微量元素补充生长所需的养分,致使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逐渐减少,即便翻土也难以改善微量元素缺失的问题,为此,农田必须休耕等待自然恢复;其中水稻素有矽酸植物之称,在缺矽土壤上施用矽肥可以增强水稻抗病能力,提高结实率,促进干物质的累积进而增加产量,并有改善米质的作用,矽肥抗稻瘟病的效果最显著,其中白浆土、草甸土、老稻田都属缺矽性土壤,在稻瘟病重发地区,更应注意对矽肥的施用,水稻施用矽肥后,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抗逆性,主要表现增加分蘖率,提高有效收获穗数,增加水稻自身抗病能力,即使水稻感染上病害,也可以使病斑矽质化,控制病斑发展;其次是抗褐变穗、纹枯病。又,矽肥在草莓上应用效果也很明显,增产20%以上,而在西红柿上使用后花朵明显鲜艳,叶片厚,光合作用强,抗病虫害。
据上述可得知,矽肥以化合物混合于肥料中,而土壤微量元素在稻田中缺失最为严重者为矽,因土壤中所含的矽元素并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需经由腐植酸与矽反应后产生正矽酸才可受作物吸收,致使等待土壤产生腐植酸,进而分解矽产出正矽酸才是农田需要休耕的主因,但常见矽肥却为直接添加矽粉,其矽粉并未受腐植酸分解,以致于作物不能直接吸收,进而导致矽肥添加不能改善土壤因微量元素不足的问题,实为一大瓶颈问题,而亟待加以改进。
本发明人有鉴于此,并且依据多年从事此领域的相关经验,细心观察及研究,并配合学理运用,乃针对前述现有肥料上所面临的问题深入探讨,且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经过长期研究与开发,已成功开发出一种活性矽制剂,进而提出一种合理且有效的本发明,以克服现有肥料的缺失并使其更为实用,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活性矽制剂,尤指一种于种制造过程中,利用矽粉储存于具有腐植酸的溶液中,达到具分解矽元素的活性矽制剂功能。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活性矽制剂,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矽物质,选自矽化合物,为粉末状而具有多个粉末颗粒,而各粉末颗粒为多孔隙状态,令该矽物质表面积增加;
一溶剂,选自pH值7~9的溶液,其以腐植酸溶液制成,该溶剂具有一介质液,为腐植酸的载体,令腐植酸与各粉末颗粒接触并分解,利用该矽物质其多孔隙状态使该溶剂与该矽物质均匀接触;
至此,利用该矽物质与该溶剂混合并静置,令该溶剂内的腐植酸分解各粉末颗粒,并产生供植物吸收的矽酸质,致使该活性矽制剂具有提供植栽吸收的矽元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信行,未经陈信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929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快速读取的存储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反射式显示面板及其像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