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翠竹组培苗瓶外生根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92953.1 | 申请日: | 2019-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028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春霞;丁雨龙;王福升;魏强;孙华蔓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A01G22/00;A01G24/10;A01G24/15;A01G24/30 |
代理公司: | 南京申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74 | 代理人: | 邱兴天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翠竹 组培苗瓶 外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翠竹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包括生根设施的准备、生根材料的获取、生根材料的处理、组培小苗的移栽、生根期管理、炼苗期管理步骤。本发明通过模拟翠竹试管苗瓶内生根环境,使组培小苗直接在较封闭的、高湿、带有生根液的瓶外基质中生根,后逐步降低空气湿度,进入基质栽培大田阶段。该方法合并了组培苗在瓶内琼脂培养基中生根然后再移栽至大棚的过程,使组培小苗直接在瓶外、移栽基质中生根,简化了生产环节,节约了生产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瓶外生根率达95%以上,移栽成活率达90%,为翠竹组培苗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翠竹组培苗瓶外生根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进入生产应用阶段,广泛应用于花卉、林木、竹子的大规模的离体快繁。植物组培苗木快繁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一年四季生产,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组培苗木。
翠竹为小型地被类竹种,枝叶茂密,地下鞭根系统庞大,是很好的地被绿化竹种和水土保持竹种,因此目前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大,其经济价值也越来越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我国的竹子组织培养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黄竹和印度箣竹2种丛生竹的嫩节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最终形成完整植株(阙国宁等,1991)。对翠竹(张春霞等,2010)、菲白竹(张春霞等,2006)、铺地竹、辣韭矢竹等竹种(王光萍等,2005)进行了以芽繁芽的组织培养研究,最新的有关竹子组培研究报道是对云南甜龙进行的组培技术研究(钟永莉等,2019),以上大多形成完整植株。目前,通过组织培养实现竹子植株的再生的技术已趋于成熟,但竹子组培苗在无菌条件下、专用培养基中转接培养生根,生产成本高;其生根苗从室内到室外的移栽,由瓶内的弱光、恒温、近饱和湿度、无菌环境逐渐向室外的自然环境条件转化,对生产环境要求高,温湿度控制难度大,是制约竹子组培苗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瓶颈。目前所有的有关翠竹组培苗生根技术的报道全部是在瓶内进行,通过瓶外生根技术来实现竹子组培苗生根以达到竹子植株再生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翠竹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通过瓶外生根技术来达到竹子植株再生,将原来在组织培养室内进行的组培苗瓶内生根,再将生根瓶苗移栽至大棚炼苗的二个环节,合并为一个环节:将还未生根组培苗直接移栽至大棚进行生根,生根率在95%以上,同时完成炼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这样不仅大幅度降低了组培苗生产的成本,同时还缩短了生产时间。且生产设施设备简易,操作简单,出苗率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翠竹组培苗的瓶外生根方法,包括生根设施的准备、生根材料的获取、生根材料的处理、组培小苗的移栽、生根期管理、炼苗期管理步骤,具体步骤为:
1)在穴盘穴中装入由营养土、蛭石、珍珠岩混合而成的基质,使基质表面平整并与穴盘上沿齐平,用1000倍百菌清和1000倍多菌灵混合液浸透基质进行消毒,正式使用前再次喷施;
2)将转继代培养已20-30天以上的翠竹继代组培瓶苗运入温室内,用镊子从培养基中取出丛状芽苗,用流水彻底洗净苗丛基部的培养基;
3)将洗净的组培芽苗丛基部浸入装有生根液的容器中,薄膜封口,使芽苗丛处于封闭的空间中;
4)将经过生根液浸泡处理的芽苗丛分成10-30个芽苗为一丛的芽苗丛,移栽至穴盘中,芽苗丛随分随栽,栽好后即刻再浇一遍生根液作为定根水,进行生根培养;
5)组培芽苗移栽后的生根培养阶段,温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0-30℃之间,温室内采用70%遮阳网遮阴,湿度保持在90%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929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