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碳硝化细菌载体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93332.5 | 申请日: | 2019-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945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02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任林芳 |
地址: | 030006***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硝化细菌 载体 制备 方法 | ||
一种生物质碳硝化细菌载体的制备方法,属于水处理材料的制备领域,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质碳硝化细菌载体的制备方法,分别配制硅酸钠、氯化镁和氯化铁溶液;将玉米秸秆粉碎至10‑5目(2‑4mm)粒径,制成秸秆颗粒;在搅拌条件下,用氯化镁和氯化铁混合液浸渍秸秆颗粒0.5‑1h后,过滤取出秸秆颗粒,用硅酸钠溶液浸渍10分钟,取出烘干后450‑550℃无氧焙烧2‑3h,冷却后清水冲洗2遍,即生成生物质碳硝化细菌载体。其具备微生物附着性能好,对氨氮吸附能力强,硝化性能好而且稳定等特点;制备工艺简捷,投资少,以农业废弃物秸秆为主要原料,成本低,且可以回收循环利用,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发展方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材料的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污水或地表水中硝化除氨的硝化细菌载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氨氮是水中常见的污染物,对水生生物有重要的影响,受到严格控制。氨氮高促进水生藻类植物生长,浮游藻类如蓝绿藻等过度生长,造成水质恶化。氨氮抑制鱼类氧传递,造成水产养殖成本增加,严重时甚至造成整体死塘的损失。因而除氨脱氮技术在水处理、景观水保持、水产养殖等方面有广泛需求。目前污水处理厂消减氨氮的主要方法是生物脱氮,具有去除效果好,工艺成熟,成本低等优势。
氨氮在有氧情况下,可以被微生物催化氧化成硝酸根或亚硝酸根,之后在反硝化过程中被还原为氮气。污水及富营养化地表水体系中,硝氮和亚硝氮通常不会积累,可以较快地转化为氮气而脱氮;其中氨氮的硝化过程非常关键,控制着水中总氮的去除效果。一方面由于氨氮本身的毒性对水生生物而言更大和明显;另一方面硝化效果好的话,反硝化过程通常较为顺畅,脱氮效率就高。硝化细菌属于化能自养菌,生长繁殖速率慢,世代周期长,对环境和毒性物质比较敏感,导致市售硝化细菌活性保藏时间短。因此,探索研发提高硝化细菌的硝化能力且延长硝化细菌活性保藏时间的载体对水处理、景观水保持、水产养殖业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质碳硝化细菌载体的制备方法,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载体,可以更好地生成和富集硝化细菌,发挥硝化效果,在更宽泛的环境条件下,有更好的适应能力,本方法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工业化实施,所得的载体硝化除氨效果好,性能稳定,使用时间长,可在污水处理厂或地表水、景观水、养殖水等氨氮超标时使用。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生物质碳硝化细菌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配制浓度为0.5-1M的氯化镁溶液或硫酸镁溶液;配制浓度为0.5-1M的可溶性铁盐或亚铁盐溶液;配制0.2-0.3M的硅酸钠溶液;
第二步,将植物废料粉碎至粒径为2-4mm的颗粒;
第三步,搅拌条件下,将氯化镁溶液或硫酸镁溶液和可溶性铁盐或亚铁盐溶液以体积比1:1的比例,混合制成混合溶液;
第四步,将颗粒和混合溶液以体积比1:1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浸渍0.5-1h后,过滤取出秸秆颗粒,用硅酸钠溶液以体积比1:1的比例浸渍10min,过滤、烘干;
第五步,烘干后,在450-550℃条件下,无氧焙烧2-3h,冷却后,清水冲洗2遍,烘干,即得生物质碳硝化细菌载体。
第一步中所述可溶性铁盐溶液或亚铁盐溶液包括氯化铁溶液、硫酸铁溶液、硫酸亚铁溶液和氯化亚铁溶液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步中所述植物废料为秸秆。
本发明通过氯化镁、氯化铁和硅酸钠等溶液浸渍、及高温无氧焙烧改性,有效地在生物质碳化过程中改善了生物质碳的结构,同时将必要的碱性基团掺杂在结构之中。这种改性,使得铁、镁以及硅酸盐以氧化物形式掺杂在碳结构中。一方面改善了微生物(硝化细菌及亚硝化细菌等)生长附着的条件,使得微生物挂膜过程加快,增殖速率加快;另一反面,提升了生物质碳比表面积,增强了其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和效率,有利于硝化过程,有利于更有效地降解水中的氨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大学,未经山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933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