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冶炼炉换热冷却装置及操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95940.X | 申请日: | 2019-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11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孟凡姿;洪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C21B7/1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龙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3206 | 代理人: | 李长春 |
地址: | 130114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器 冷却管 冷却水 冷风 冶炼炉 冷却 换热冷却装置 风冷机构 水冷机构 自然风 风机 水箱 水管 环保除尘设备 气体流动方向 水蒸气 干燥机构 环保设备 交替设置 快速冷却 冷却技术 进气管 有效地 风管 炉排 气管 水泵 连通 冶炼 | ||
一种冶炼炉换热冷却装置及操作方法,属于冶炼炉冷却技术领域。冷却管与冶炼炉排气管和环保设备的进气管连通,冷却管的外侧设有风冷机构和水冷机构,风冷机构和水冷机构沿气体流动方向交替设置。开启风机、制冷器一和制冷器二,通过风机使自然风进入到制冷器一内;通过制冷器二使水箱里的冷却水快速冷却,在制冷器一的作用下,自然风迅速变冷成冷风,冷风从制冷器一内出来后,经过干燥机构,对冷风中的水蒸气进行干燥,干燥后的冷风进入风管,对冷却管进行冷却,开启水泵,使冷却水进入到水管内,冷却水在水管内对冷却管进行冷却,完成冷却的冷却水在回到水箱内重新进行冷却。本发明有效地保护了环保除尘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冶炼炉换热冷却装置及操作方法,属于冶炼炉冷却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钢铁冶炼是钢、铁冶金工艺过程的总称。工业生产的铁根据含碳量分为生铁(含碳量2%以上)和钢(含碳量低于2%)。现代炼铁绝大部分采用高炉炼铁,个别采用直接还原炼铁法和电炉炼铁法。炼钢主要是以高炉炼成的生铁和直接还原炼铁法炼成的海绵铁以及废钢为原料,用不同的方法炼成钢。其基本生产过程是在炼铁炉内把铁矿石炼成生铁,再以生铁为原料,用不同方法炼成钢,再铸成钢锭或连铸坯。
高炉炼铁是应用焦炭、含铁矿石(天然富块矿及烧结矿和球团矿)和熔剂(石灰石、白云石)在竖式反应器——高炉内连续生产液态生铁的方法。它是现代钢铁生产的重要环节。现代高炉炼铁是由古代竖炉炼铁法改造、发展起来的。尽管世界各国研究开发了很多炼铁方法,但由于此方法工艺相对简单,产量大,劳动生产率高,能耗低,故高炉炼铁仍是现代炼铁的主要方法,其产量占世界生铁总产量的95%以上。
中国是世界第一钢铁大国,钢铁行业的能耗在全国占到14%左右,而高炉炼铁在这钢铁厂能耗中占到70%左右。生产时,冶炼炉会产生大量的烟尘等有害物质,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除尘设备的使用得到了快速普及,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冶炼炉的炉温过高,排出的烟尘温度也非常高,高温烟尘在经过除尘环保设备时,特别容易将环保设备内的除尘装置烧毁,继而缩短了除尘装置的使用寿命,极大地影响了环保除尘设备的使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冶炼炉换热冷却装置及操作方法。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冶炼炉换热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管、风冷机构以及水冷机构;所述冷却管的进气端与冶炼炉的排气管的出气管连通设置,冷却管的出气端与环保设备的进气管的进气端连通设置,冷却管的外侧设有风冷机构和水冷机构,所述风冷机构和水冷机构沿气体流动方向交替设置。
本发明的一种冶炼炉换热冷却装置及操作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同时开启风机、制冷器一和制冷器二,通过风机使自然风进入到制冷器一内;通过制冷器二使水箱里的冷却水快速冷却;
步骤二:在制冷器一的作用下,自然风迅速变冷成冷风;
步骤三:冷风从制冷器一内出来后,经过干燥机构,对冷风中的水蒸气进行干燥;
步骤四:干燥后的冷风进入风管,对冷却管进行冷却;
步骤五:开启水泵,使冷却水进入到水管内;
步骤六:冷却水在水管内对冷却管进行冷却;
步骤七:完成冷却的冷却水在回到水箱内重新进行冷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水冷机构和风冷机构交替设置的方式对冶炼炉的烟尘进行冷却,可以有效避免单一的冷却方式带来的效率低的问题,进而避免了烟尘在高温状态下通过除尘环保设备,有效地保护了环保除尘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冶炼炉换热冷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干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未经吉林建筑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959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