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隔板一体型电极的制造方法和隔板一体型电极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98734.4 | 申请日: | 2019-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083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水口晓夫;上薗知之;松延广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14 | 分类号: | H01M2/14;H01M2/16;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刘航;王潇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板 体型 电极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隔板一体型电极的制造方法,包括:对在混合溶剂中溶解了水溶性高分子的溶液进行调整,混合溶剂是水和沸点比水高的第1溶剂混合而成的;在电极的表面以膜状涂布溶液,从而在电极的表面形成由溶液构成的涂膜;以及通过使混合溶剂气化而将其从涂膜中除去,由此随着第1溶剂的除去而在涂膜的内部形成多个孔隙,并且在电极的表面形成由水溶性高分子构成的多孔隔板层。水溶性高分子在第1溶剂中的溶解度低于水溶性高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隔板一体型电极的制造方法和隔板一体型电极。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7-25294中公开了由聚烯烃树脂(例如聚乙烯树脂和聚丙烯树脂)构成的多孔隔膜(形成为膜状的多孔隔板)。该多孔隔膜是例如以该多孔隔膜介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方式层叠正极、负极和该多孔隔膜从而形成电极体。使用该电极体来制造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系二次电池。
发明内容
在此,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系二次电池被用作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的驱动用电源。这种非水系二次电池需要提高输出特性。与此相对,介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多孔隔板有时对非水系二次电池的输出特性造成重大影响。因此,需要能够使非水系二次电池的输出特性良好的多孔隔板。更具体而言,需要能够使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系二次电池的输出特性比像日本特开2017-25294所公开那样的多孔隔膜更好的隔板。
另外,近年来正在进行使电极(正极或负极)与多孔隔板层一体化的隔板一体型电极的研究开发。通过像这样预先使电极(正极或负极)与多孔隔板层一体化来作为隔板一体型电极,从而能够容易地制造电极体。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非水系二次电池的输出特性良好的隔板一体型电极的制造方法和隔板一体型电极。
本发明的一种技术方案涉及隔板一体型电极的制造方法,所述隔板一体型电极是电极和多孔隔板层一体化而成的,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对在混合溶剂中溶解了水溶性高分子的溶液进行调整,所述混合溶剂是水和沸点比所述水高的第1溶剂混合而成的;在所述电极的表面以膜状涂布所述溶液,从而在所述电极的表面形成由所述溶液构成的涂膜;以及通过使所述混合溶剂气化而将其从所述涂膜中除去,由此随着所述第1溶剂的除去而在所述涂膜的内部形成多个孔隙,并且在所述电极的表面形成由所述水溶性高分子构成的所述多孔隔板层,从而得到所述电极和所述多孔隔板层被一体化的所述隔板一体型电极,所述水溶性高分子在所述第1溶剂中的溶解度低于所述水溶性高分子在所述水中的溶解度。
在上述制造方法中,对在混合溶剂中溶解了水溶性高分子的溶液进行调整,该混合溶剂是水和第1溶剂(沸点比水高的溶剂)混合而成的。然后,在电极的表面以膜状涂布溶液(在混合溶剂中溶解了水溶性高分子的溶液),从而在电极的表面形成由溶液构成的涂膜。然后,通过使混合溶剂气化而将其从涂膜中除去,由此在电极的表面形成由水溶性高分子构成的多孔隔板层。此外,水溶性高分子在第1溶剂中的溶解度低于水溶性高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即,对于水溶性高分子,水是良溶剂,第1溶剂是不良溶剂。
因此,在上述制造方法中,通过使混合溶剂气化而将其除去,由此随着第1溶剂的除去而在涂膜的内部形成多个孔隙(细孔),并且在电极的表面形成涂覆(覆着、结合)了的多孔隔板层。由此,能够得到电极和多孔隔板层被一体化的隔板一体型电极。
这样制造出的隔板一体型电极如后述的那样能够使非水系二次电池的输出特性良好。因此,可以说上述制造方法是能够使非水系二次电池的输出特性良好的隔板一体型电极的制造方法。再者,利用上述制造方法制造的隔板一体型电极具有由水溶性高分子构成的多孔隔板层,因此成为用于非水系二次电池的隔板一体型电极。
另外,在上述制造方法中,通过水溶性高分子的溶液的调整(溶液调整工序)、溶液向电极表面的涂布(涂布工序)、混合溶剂的气化(除去工序)这样的简单操作,就能够制造电极和多孔隔板层被一体化的隔板一体型电极。因此,可以说上述制造方法是简便性优异的隔板一体型电极的制造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987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用照明装置
- 下一篇:有机发光化合物、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